在茫茫道教史的长河中玄静先生李含光的故事如同一朵孤傲的蓟花在风雪交加的山林间独自绽放他的身影仿佛是那

在唐代,道教茅山上清派的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因被皇帝召见而远离了茅山,这导致经法传授断续,散落无遗。李含光为了恢复道教的传统和宗旨,便离开京城返回祖居,搜集失传的经法,并致力于重振上清派,使其再次成为道教界的一股重要力量。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祖先李弘曾任江夏太守,因避免王莽之乱,他们迁居到了晋陵(广陵),最终成为了广陵的人。由于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他改姓为李。家中崇尚儒学,对黄老之术也颇有研究。他父亲李孝威号称贞隐生生,与司马承祯结交甚好。

十八岁时,李含光决定追求道教修行,所以他去拜访了当地著名的道士 李先生。在中宗神龙元年,他以品行清洁而优雅,被封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生活后又搬到嵩山修炼达二十年。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他从师习艺于王屋山阳台观的司马承祯。当初一见面,司马承祯就赞叹:“你真是一位玉清境之客。”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逝世不久后,玄宗便将他召至洛阳询问修行事宜,当时两人谈话间玄宗深感感慨,说:“我看得出,你就是司马真人的化身。”

玄宗还向他咨询金鼎的问题,而李含光回应说:“如果私心占据,那就是轻举;若是私情显露,则非圣明所能容忍。”这番言论让玄宗印象深刻,因此下令让他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并发展前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

在阳台观期间,他更加勤奋地学习和教授,从而使得茅山上的上清派再次焕发活力,其影响甚至扩展到了江南地区。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由于皇帝玺书的召唤,他回到京城,但随后请求归返茅山继续其修行工作,最终获得了皇帝允许。在此之后,不仅禁止在他的居住区内捕鱼猎物,而且任何食用腥膳的人都不准进入该区域,以示尊重和保护这个精神领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