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道教十大名人中的传奇人物
在茅山上清派的悠久历史中,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到了唐代,其门下弟子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多次被皇帝召见,他们离开了茅山,导致经法的传授断绝,使得许多真经秘籍散失无踪。李含光则不同,他请求离京返回茅山祖居,搜集遗失的经法,并且成功地重振了道教事业,使得上清派再次在世间光耀。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他的二十一代祖先李弘曾任江夏太守,为避免王莽的乱政,他迁居到了晋陵,因此成为广陵人的。他家世崇尚儒学,但他自己却对黄老之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司马承祯结为兄弟般的情谊。
李含光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的公元682年,当他十八岁时,就开始寻求修行之路,从师学习于江都的李先生。在中宗神龙元年,他以品行端正和优雅而著称,被封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道达二十年。
后来,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含光又从师学习于司马承祯,这段时间里,他在王屋山阳台观修行。司马承祯一看就知道他是玉清境界的人物。当时玄宗召见他询问修道的事宜,对他的智慧深感赞叹,说:“我看到你,就知道司马真人还活在世间。”玄宗还问及金鼎之事,李含光回应说:“道德是公正无私的;轻举动作是公中有私。如果不时显露私情,那就是不符合圣人的训诫。”
玄宗听后感到非常惊叹,便让 李含光住持阳台观,以继承司马承祯留下的传统。此后,尽管身处繁忙之中,但 李含光仍然保持着极其勤奋的态度。他曾经深切地感觉到茅山上的道教典籍逐渐稀少,有些甚至已难以为继。这促使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将这些珍贵资料重新整理并保存下来,最终使得茅山上的上清派再次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这期间,还有一些重要人物出现,他们帮助扩展和发展了这一地区的地位,使它成为了一个文化和精神中心。
天宝四年的十二月份,由于是皇帝亲自下令,让中央官员携带御玺书信前往茅 山邀请 李含 光入京答话。但当他们到达时,只能听到他的病痛声响,而不是回音。最终,在皇帝坚持不懈的情况下,他终于同意去京城,不过是在条件是不准任何吃腥的人进入自己的居住区域内。此举显示出皇帝对于这位哲人的一种尊重与推崇,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这种高尚生活方式的一种认可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