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
孙思邈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自幼遭受风冷,他缺吃少穿,身瘦力弱,为寻求治疗几乎化尽了家的收入和田产。他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在老师眼中颇受器重。十七、八岁时,他学问积累了不少,对《老》、《庄》及百家之说也很感兴趣,有一次偶遇洛州总管独孤信,被誉为圣童。
随着时间流转,大将军扬坚辅政下诏征召孙思邈,但他托疾不就任。当时,他曾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 在太白山继续研究道教经典和古代医疗方剂,他认为修炼要注重内丹,以静养形,不必外求。
随着年龄增长,他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最终成为了无师自通的道士。他选择了修行中的救济世人的道路,与其他修炼者不同的是,他更注重实际应用,用他的所学去帮助需要的人们。他的名声渐渐传开,一些僧人们借机骗取金钱,这使得朝廷不得不禁止僧、道游医治病。
唐高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由于是当年的预言中的一部分,所以他应诏来到长安。在那里,他撰写了一部名叫《备急千金要方》的医学巨著。这本书包含了广泛的医疗知识,从诊疗到针灸,再到导引等内容,是一部非常全面且深刻的大作。
后来,当全国发生瘟疫时,一些僧人们以假方骗取钱财,因此朝廷下令禁止他们治病。而这时候孕育出了一本国家级别的草药典籍——《唐新本草》,由许敬宗等名医协助编写,其中包括许多实践有效的地黄和其他草药。由于孟浩然对这项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授予谏议大夫职,并最终成为承务郎,同时参与指导御医院用药事宜。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见证,比如当时的大理寺卿赵某患风湿性膝关节炎,由于不能跪地入朝,而经过孙氏针灸治疗后竟然痊愈。此外,“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也曾因疾病困扰,却通过孙氏治疗而康复。此举让卢照邻拜师学习并成为一名著名诗人兼医者之一。
至最后,在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高宗又亲自召见孟浩然,并赏给良马原鄱阳公主封赠,但仍旧回到华原五台山完成三卷《千金翼方》。在开耀元年的冬天,即公元681年逝去,其遗体停尸月余颜貌依旧,没有任何变化,也没有留下任何物品,只留下空空如也衣裳,让众多目击者都感到惊奇,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身体已经成仙升华去了另一个世界。
孟浩然留下的作品共计七十七种,加上一些简化版共八十六种,其中最著名的是《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被后来的学者奉为医学圣典。在宋代,它们甚至传到了日本,被视作国宝。而在明代,它们还被刻石于五台山,使得它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