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秘密大营救接转站客家围屋榴兆楼修缮工程启动,预计年底初步整体修缮完工。榴兆楼因参与大营救而闻名,是一座坐西北朝东南的传统客家围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占地1482平方米,有三进堂屋和精美壁画。
该楼曾是香港被日军占领时期文化人和知名爱国人士撤往内地的重要接转站之一。在1941年的香港秘密大营救中,有数百名文化人、人士以榴兆楼为接转站顺利撤往内地,其中包括茅盾、胡风、张友渔等文化名人。
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和忽视,榴兆楼逐渐破败。2019年4月19日,被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同年9月启动前期勘察工作。今年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活化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完成碧滟楼、榴兆楼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
施工负责人谢忠旗表示,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围屋进行整体修缮,以消除文物现存病患并保证文物真实性和完整性。此次修缮将替换损坏的瓦面及木质构件,并进行三合土地面施工,以确保文物坚固性并改善视觉效果。
惠阳区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保护和资源开发股股长杨欣表示,该项目将有效实现对文物保护、科学传承以及今后的活化利用。一旦完成,这些古老但又充满故事的建筑将不仅仅是一处历史遗迹,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窗口,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过去,让历史“活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