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西南部的迷雾缭绕山谷中,一种独特的建筑物屹立,它由泥土层层堆砌而成,形状庞大、结构坚固,人们称之为土楼。福盛楼是一座直径77.42米的内通廊式圆形土楼,是目前已知直径最大的这种类型之一,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岩太村。
土楼不仅限于圆形,还有方形和各种混合形式。它们如同散落在梯田旁、溪水边的几何符号,有时连续形成长达十余公里的土楼城墙。福建龙岩市永定区初溪土楼群就是一个例子。
那些见识过土楼的人都对其赞赏有加。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曾这样描述:“它像是地上盛开的大型蘑菇,又像黑色飞碟从天而降,这真是不可思议。”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其誉为“中国最特别的民居”。
然而,对于外界来说,对这类建筑了解时间非常短暂。在1950年代之前,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些结构是客家人的居所,所以被称作“客家土楼”。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现并非只有客家人居住其中,闽南人也生活在这些古老建筑里,因此又被称为“福建土楼”。更令人惊讶的是,不仅是福建,还有广东梅州和潮州也有大量这样的房产——总共高达2812座。这些建筑遍布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并且新发现仍在不断增加。
聪明才智之士创造了这些巨型房屋,但建设如此规模宏大的土地需要大量财富来支持。此前漳州居民通过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资产,而永定的居民则依靠烟草种植业繁荣起家的。在清代,他们积累了一笔可观的小麦储备,这些储备后来转化成了用于投资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从而促进了更大规模 土屋 的兴修与完善。
除此之外,还存在二宜樓、裕昌樓等众多不同类型的地标性建築物,如椭圆形齐云樓、三扁四不圆承启樓,以及八角形道韵樓、中间三圈组成锦江樓以及两相互包围构成泰华樓等各式各样的奇迹。而Q萌翠林樓則是最小的一座圓頂建築;厥宁樓因歷經洪災與火災,现在只剩下残骸;高達五層的裕昌樓雖然木柱受損,但依然堅立著,以祖堂為中心;奎聚樓與振成樓則顯示出其他樣貌;田螺坑文物群集體稱為「四菜一汤」;横甲文物群中的某些建築則展現出獨特設計。
从13-14米到4-5米的小院,再到马蹄形包裹内部或嵌入小屋,或是在主体上挂上耳房,无论大小、形式还是布局,都展示出无尽可能性的设计巧思。而2016年湖坑镇的一个新建工程显示出现代化与传统结合的手法,即使时代变迁,只要那厚重夯实的地基还能支撑,那么它就能继续守护着过去,而不是随波逐流地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