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彝文书法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综述与56个民族特色简介集锦

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但其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的举办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彝文的产生、发展历程,还能深入探讨彷徨于汉字文化圈内的独特魅力。

此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北京、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学者与艺术家,他们共提交了33篇文章和196幅书法作品。这些建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与文字产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他指出苏美尔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其演变过程对后来的许多其他语言都有着深远影响。在中国,这种影响体现在维吾尔、蒙古以及满族等民族字母系统中,而苦荞驯化则直接促进了甲骨文及彝文的形成。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彝文产生与发展,他提到阿布笃慕之前约有9000-10800年的历史,是一段悠久而复杂的时期。刘云副研究员进一步分析了古代彝文造字方法,与汉字相似,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如象形法构成了基础,而形声组合虽然效率高但未被普遍采用。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韪书”作为一种概念,对于 形容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有助于使其成为活态而非死词,并且可以囊括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形式。此外,“韪书”的界定也包括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线条组合形式,同时也是欣赏或指导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韪书”这个概念得到了逐渐形成,从1992年的首届全国彝族文字书法展开始,一直到1996年王明贵对“韪书”的学术解析,此期间,“韪書”从实证层面转变为理论意义上的概念建立。这一过程中,《中国彚書選》、《明清殷頌書譜》等著作,以及相关展览,为“韪書”的定义提供了实证支持。

关于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刘云认为象形和意象是创制出发点,也是追求中的核心。而卢拉伙老师则强调其中包含对立统一美、形式意味美、结构美用笔美以及全幅意境美等元素。最后,麦吉木呷老师及其团队指出在创作时结合结字、结体布局间架才能写得更加精致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