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物品上的体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现代创新的启示。"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与"全国彷文书法展览"的成功举办,为彝族文化留下了更多闪光点,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这些活动为彝族文化提供了一片净土。
会议主要围绕五个论题展开:一、彝文产生及其意义;二、彝文书法称谓与概念定义;三、历史发展;四、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五、传承与发展应用。在这些论题中,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从刻木记事到象形文字,再到音节文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何将古代文字融入现代生活中的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它直接导致了文字的出现。他还指出,从苏美尔文字到希腊字母,再到拉丁字母,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一种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而这正是中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相互影响和借鉴的一个缩影。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则认为,阿布笃慕之前彝族的历史约有9000-10800年,是一段悠久而复杂的地理环境形成下的社会进程。而刘云副研究员则分析了古 彜 文 的构字方法,与汉字相同,但在使用上存在差异,如独体字或部件组合等。
王明贵研究员提出了“韪书”作为 彜 文 书 法 的总称,他认为这是一个恰当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选择,因为它既能够表达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又能够拓展其外延,使其成为未来 彜 文 书 法 发展的一个概念框架。此外,他还界定了 彜 文 书 法 作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并将之作为欣赏和研究对象进行规范化处理。
关于 彜 文 书 法 的历史发展,一般而言自始至终就是整个 彜 文 历史。但真正提出这一概念却相当晚近。李乔以《试谈汉谨语产生衍变发展》为题作序时提出了“也可以成为艺术品”的说法,而罗正富为该序作也使用到了“ 彜 文 书 法 ”这个概念。这本《中国谨语选》与1992年的“谨语图画”展览,为我们提供了实证,同时也是从作品层面向理论意义转化的一步。
最后,刘云教授分析了 古 谨 字 体 结 构 和 审 美 特 征 指 出 了 其 对 立 统 一 美、形式意味美等多重维度。同时,西昌学院麦吉木呷老师和阿牛木支教授指出,在创作 时 需要结合结字、结体布局等来写得更加生动自然。而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精彩纷呈,让世界再次认识并尊重我们的祖先所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经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