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人的衣食住行中,“掌牛”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它不仅仅是放牧,更是一种对牛的管理和保护。这个词汇源自古汉语,保留了许多古老的词汇和发音特点。在客家话中,“掌”意味着掌握、控制或执掌,但与普通意义上的“放牛”有所不同。
在农村,掌牛通常是由孩子们负责,他们需要好好看着这些耕牛,以防它们吃掉了邻居们的菜园里的青菜或者田地里的禾苗。这些耕牛,如黄牛和水牛,是农民耕作不可或缺的工具,用来犁田、耙田,还能驮运东西或拉车,因此农民都非常照顾它们。
小时候,我读过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首诗让人怀疑是否描述错误,因为黄牛脾性暴躁,不允许人骑上去。但实际上,掌 牛也有诀窍,比如不能穿红衣服以免激怒牛。如果发生冲突,可能会使用“斗人”,即用角顶人。
有时候,当大型水buffalo突然发狂时,即使绳子也难以控制。这时大人会教导我们应急措施:找到树木或巨石,将绳子缠绑,这是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我曾跟随爷爷一起去山里看管牲畜,那时候常常帮助邻居处理他们的牲畜,也被视为一种共同协助。
当我帮忙看护时,有时我会边看书边做事,或许陷入深思而忽略周围的情况,让我的父亲提醒我注意情况。如果发现问题,他不会责怪,而是引导我继续学习。这种生活态度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观念。
除了正式管理之外,“放”也有一定的含义,比如冬季收获后,可以将牲畜带到山上自由放牧,在傍晚回归寻找。当失散于野外,我们通过呼喊相互联系,同时分头搜索直至找到失散的小群体。在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但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拥有智能手机,这些技术进步简直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