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守护者与瑰宝的故事
福建客家土楼,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时期,它们逐渐成熟,并在今天依然屹立。这些土楼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生土建筑不仅能够呼吸,还能承载着岁月和故事,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抹亮色。11月14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智在匠心》的纪录片,这部作品深入探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以及徐松生的传承之路。
徐松生自幼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土楼结下了一份难以言喻的情谊。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这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从打制泥炭、搭建架子到砌墙瓦顶,每一个工序都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当他真正投身于这个行业后,他才明白,每个工种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磨练。
2007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中国“福建土楼”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成员。这一切都是对这项珍贵艺术手法的一种认可和尊重。
作为这一传统技术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说:“务实是我们的格言,勤奋是我们的本质。”他凭借自己毕生的所学,对待每一次修缮和保护工作都持有严谨态度,让那些曾经失去光彩的地标重新焕发活力。
如今,即使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徐松生仍然坚守在第一线,用自己的双手与心灵继续守护着这些祖先留下的土地、房屋以及记忆。在他的努力下,这些地标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还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是一种既温馨又强烈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