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代表着儒释道的精神在自然之中传承与发展

在甘肃天水市的古老家谱中,任法融的名字被记录了下来。1936年,他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出生,他是三兄弟中的最小的一位。外祖父是一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着深厚的造诣,父亲也受到了他的影响,经常阅读儒家的经典书籍和佛道教的著作。在那个充满希望与困难相互交织的小镇上,任法融从7岁开始接受乡塾教育,并在14岁时因为家庭原因而放弃学习,在家中务农并继续阅读儒家的四书。

1952年3月,当任法融19岁的时候,他踏上了陕西陇县龙门山的旅程。那里的自然风光让他深感神奇,同时了解到元代道士丘处机曾在此得道,这激发了他对道教生活方式和精神实践的兴趣。他不仅学习了农业,还沉浸于道书之中,最终决定投身于这条修行之路。随后,他拜全真龙门正宗二十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开始正式修炼。

任法融虽然精通斋醮等仪式,但他更重视内心修养和对宇宙大理、万物消长规律的探索。他认为,不仅要理解经文,更要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来体会《道德经》的哲理。这份坚持不懈的情操,使他成为一位知名的人物,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局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让楼观台恢复其作为一座重要文化遗址的地位。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承担起筹集资金、招募工人维护楼观台建筑工作。当时间允许时,他将精力投入到注释《道德经》上,用数千年的正统传统去解读“楼正本”。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10万字左右的大作终于问世,该作品以其独特性质受到广泛赞誉。

除了注释《道德经》,任法融还撰写了其他几部著作,如《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等,这些都展现了他的博学与才华。此外,他还担任过多个职务,如监院、政协委员及中国道教协会主席等,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今为止,任法融仍然活跃于中国宗教界,是一位代表着儒释 道精神传承与发展的人物,以其无畏探索的心态和卓越成就,被人们铭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