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之无为治学循本卷而论其妙似四海一水无涯而深

此篇述养生之要。先论顺其自然;后谈虽云养生,实则视生死为一。吾有涯于生,无涯于知,以有限随无限,既已知矣,又何须知?行善莫近名,作恶莫近刑。顺天而行,可以保身,可以全命,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言至此止。

老夫子曰:“中砉”者,不在夹善恶之间也。但守一以中之中,即谓之“中”。朱子非其说,是亦未必其本意也。

庖丁解牛,与文惠君同乐,其刀法如奏乐,其声响若击鼓。皆合乎桑林舞狸首节,如天子与诸侯会时也。

庖丁曰:“吾好砉道”,技艺至高。他日解牛始见牛形,全牛乃三年后方不见。此时庖丁神遇,不用目视,只凭天理解之。

庖丁刀刃十九年如新,用力微小,而刀锋锐利,游刃有余地。此乃养生的道理也。

公文轩曰:“介者出於天非人也。”人必有两足相依,现在独足是出於天命。不求就物,也能自给,如泽雉饮啄自如,不需樊笼。这是遵循自然的规律,没有私心和偏执。

老聃问秦佚是否他的朋友,秦佚答是,然后老聃责怪他为什么不悲伤,因为他曾经认为秦佚是他的朋友。而古代的人们遁避世俗情感、违背真情,是逆天的行为,被视为罪过。在适应时而处顺,一切喜悦都不能入怀,这就是帝所赋予的玄妙境界。在适来适去之间,我们应该安然接受生命和死亡,就像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没有喜悦和哀愁。这就是上古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待生命和死亡都非常淡然,从不多言,所以说他们懂得了真正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