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无所积,无留滞。明於天,通於圣,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昧然者,聪明尽泯。六通四辟者,如四方皆洞达。
圣人之静也,不曰静也善,而曰静已。非以静为善,所以制之使静。万物无足以铙乃孝切心者,所以静也。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在《周礼》:“匠人水地以县。”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在乎虚寂?
夫虚静恬澹寂寞,无为者,以至于天地之平、道德之至。而帝王与圣人休焉休,则是止也。在古籍记载中,有云“休则虚”,“虚则实”,实即伦序,“虚中有实”、“自有伦序”。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在此之前,有云“靜中有動”。动则不得适从。“靜則無為”,無為亦任事,此即责己。“無為則任事”,自任其责。此理在于自然界及社会治理中,被视作理想状态。
古代帝王与圣贤的行为,便是顺应自然规律和宇宙变化的典范,他们通过理解并遵循这些规律来统治国家,使得自己的政绩显著,并被后世赞誉。
文章接着论述了如何将这种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治国哲学上,即通过对大自然规律的认知来指导人的行为,从而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这篇文章提到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以及士成绮的问题,这些都是当时智慧人物之间探讨真理和修身养性的过程,它们反映出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这一段文字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最高境界的心态,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章节,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历史文化时可以借鉴的一种精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