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书,寓言于文字之间,探讨其深意。周曰:“上无为而治天下,下有为而用天下。”在混乱的时代,他自认为处于困境中,没有所见,只能言辞,而无法将其应用于君臣父子之间。然而,他拒绝了楚国的聘请,用太庙之牺作为理由,这显示出他对危机时期常规人的态度。而他的才华并非迷失方向,而是恐惧牺牲。
孔子说过隐居放言的人,如同周,他也是如此。圣人有论议,但不辨别;诸子有辩证,但不论议;论者只言尽而止,议者只评点而止;辨者只是判断事物是非。在外部,不论圣人存在与否。在内部,圣人只有论述,不议论。《春秋》既有议论,又不进行辩证,它仅仅是记录世事,并且经历了多个世代。
庄子的书中,有两种问法:一种问影子的问题,以影子来寻找影子,就好像在等待形体,却实际上并不需要它。而那些不知此理的人,将起坐、俯仰视作形体的一部分,他们不知道影子的本质是不依赖于形体的。
庄子的梦想比喻胡蝶和鱼类享乐。他把胡蝶微小却飞得无所不能的事例,与鱼类深藏水中的快乐相提并論。这两种情景都表达了自适自乐的思想,是为了和谐万物。
话语没有一致,那么动作就越发显露,因此称之为“日出”。话语一致但没有极限,则必然有一定基础,所以称之为“和以天倪”。天倪,即自然界的根本原则。话语若有基础,则随着变化永无止境,所以称之为“因以曼衍”。
万物皆道,其道即使万物,也未曾遗漏任何一个地方。这就是庄周在他的书中提到的鲲鹏、蜩莺、斥鴳、鹪鹩、蚁羊、鱼蝶、大象马牛以及山木等各种生命形式。他强调道德本源来自太极之前,不被认为高大;根基建立在六极之后,不被认为深远。此前没有宇宙,便先生出了宇宙,再也不考虑长久。此古已固存,无始终久远。而对于不同的事物,我们说它们丰富,就是因为它们各异,对这些相同的事物我们又怎样?这便是古代圣人的智慧。
形后有名,有名后又分,还需守护。庄子说:“形名已明,分守次之。”
庄子的“不折镆铘”、“不怨飘瓦”,也意味着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受外界干扰与影响。他指出自然界有一定的美好,但是我们并不去讨论四季如何运行,以及百姓为什么生活繁忙,这正如孔子想要避免说话一样。但由于他们分别放在不同的层面,一些方面看似合理却难以触及真正的道德准则。
人们应该顺应性命,而修养则使命运发生改变。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有生命力,在主动改变情况时,有成效。这便是圣人的行为方式与众不同。在静默与行动之间保持平衡,这便是聖人的智慧。一旦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超越传统知识,从容地面对挑战,因为最终一切都将归于平衡与秩序。
《秋水》是一首诗,其中描述了时间流逝的主题,它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如何悄然流逝,如同夏虫不能了解冰凉,或井蛙无法洞察海洋一样。当谈到忘记仁义时,我们更容易忘记礼节,因为仁义内涵较浅,而礼节则涉及更多社会规范和习俗。当我们能够忘掉外部世界,然后再忘掉内部世界,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灵自由状态——坐忘状态——这正是在宗教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之一。
庄子的思想包含了一种反思人类欲望和需求模式,同时也探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死亡或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们为了逃避这些痛苦采取的手段。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个连结整个宇宙的大部分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会开始认识到我们的个人欲望其实很有限,而且许多事情都是不可预测的。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生活,那么很多事情都会变得简单起来,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