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在自然景观中探索无不为的哲学深意

《太乙金华宗旨》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探索自然景观中的“无不为”哲学深意

在康熙年间,《太乙金华宗旨》的成书后,经过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的本子,收录在他增辑重编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之卷四九中,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邵志琳称他的本子“出自苏门(即苏州)吴氏抄本”。该本载有潘易庵等人的序、跋,对成书过程作了说明。

据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7人,在毗陵(即江苏常州)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交与张爽庵汇辑。最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编纂成书。

潘易庵(又名潘乾德)《序》称:“忆自戊申(1668)冬,我纯阳圣祖,传示宗旨……”

然而,这七人的身份、志趣又有所不同。刘度庵(又名刘乾善)《序》称:“自余七人归依纯阳圣祖……”

关于康熙壬申编辑《金华宗旨》的缘起,有必要作些考辨。在那一年的五月六日,在古红梅阁,他们得到了吕祖的传授,而八月初一,又在阁上再次传示宗旨。这一次,他们还包括了一些新的人物,如李时庵、冯返庿和冯近库。

这个新的扶乩团体中,其中的一位成员叫做屠宇庵,他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详细记录,并且提到,当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一部有关道教的著作,即《净明忠孝录》,并且正在准备另一部作品,即《太乙金华宗旨》。

至于潘易庿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作些考辨。在他们所写的序文中,都署“净明嗣派”,但根据其他文献记载,他们其实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组织,即太乙法派,这个组织以纯阳圣祖为第一位高僧,其下面还有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从另外一些文献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潘静观曾经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并且他是一位很受尊敬的地地隐士,他甚至还参与过一些学术活动,比如和李颙一起研究仙鉴源流。而李颙也曾经非常感激他的帮助和支持。他还曾经挽留过李颙,不愿让他离开,因为他认为大道之兴废,全赖唱导之一人。而当曹廷俊兄弟修复圆妙观时,他也提供了帮助,并且撰写了一篇介绍圆妙观的碑文。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以及其在自然景观中的“无不为”哲学深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历史上的具体事件、个人关系以及文化背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道教信仰及其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