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维系与发展,正如愿所求皆所愿一般,需要在物品场景中寻找平衡点。笔者对此有深入研究,并于2005年在新疆举办的首届宗教与民族学术论坛上提出过相关观点。在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和多元宗教信仰中,民族民间宗教信仰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当前特定时期、特定范围内广大群众的重要信仰资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通过推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政策,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自我认同和表达的机会。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至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间,我们逐步识别并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这些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问题。
李维汉总结了我国宗教特点,即“五性”: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及国际性。他指出,中国少数民族普遍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反映出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精神文化遗产。
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哪个早期发展阶段,上层建筑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成为一个或几个部落或氏族的心理生活支柱。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种类的人类社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灵魂追求方式,但这些不同形式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
如何从战略高度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合理引导民间宗教活动,是当今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面对外部势力干预,以科学态度处理好内部事务,对待本土文化保持开放包容,同时加强管理引导工作,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心灵上的满足感,就像愿所求皆所愿一样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真正平衡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