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生态平衡机制:探索微信名道法自然之意与物品中的宗教生态
在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和多元宗教信仰的背景下,民族民间宗教信仰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当前广大群众重要的精神资源,也是构成国家宗教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少数民族开始公开自己的族称,而对群众自报的民族族称进行科学甄别,是识别和归并不同民族的一种必要手段。
从1953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法定少数民族数量逐渐增加,这也反映了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等方面情况的深入了解。在这过程中,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特别是其自身特有的“五性”——长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国际性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认识。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与某一特定的族体紧密相关,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凝聚力量。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在早期发展阶段还是后来的世俗化进程中,世界各地所有族体都将其认为是主流或纲领,并影响整个精神生活。因此,在考察时不能忽视它对于构成、中认同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融合共生的国家,其中儒释道相互融通成为传统文化核心部分,但近现代西方文明冲击导致传统文化包括民间宗教信仰遭遇解构。在管理引导上存在缺位失范,我们如何认识定位这些 民间 宗 教 信 仰?首先应正确理解它们不仅仅是一些落后的观念意识或社会陋习,更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精神与文化现象。
其次,有关提法也有所不同,如“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但笔者倾向于称之为“ 民族民间 宗 教 信 仰”,因为除了藏传佛教学外,大量其他少数民族还没有形成严格制度化形态,只表现为混杂粗陋、松散随意及世俗化倾向,因此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意识上的居民身份确认。
最后,要如何管理引导也是个问题,以目前状况而言,可以通过以民俗活动名义进行研究开发保护,为起步较好的过渡方式。在此基础上,加强引导管理,同时注意防止利用组织破坏社会稳定健康。此外,还需从尊重把握自己发展规律出发,以更宽阔历史视野创新理论思路抵御境外渗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