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路,修了很久。山上的道士们修了很久很久。这条路上人来人往,香客非常多。朝闻道,夕死可矣?山上响着全真正韵,诵经声很让人沉醉。三清祖师前的一声声唱词,似在诉说这太平盛世。
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影摇曳,为这道院再填一丝灵气。“师父,我们能羽化登真吗?”“去去,跟谁学的!”小道士问师父,被师父责骂了一通。
他们有老有小,以身奉道,为山下千千万万的百姓祈福。他们心存善念,供养三宝,不曾想过会有这一天。一夜之间光秃秃的、枯黄的落叶,让小道士有些不知所措。一声炮响,让路变得坑坑洼洼。
日本人来了,他们很有“礼貌”,为山上送来很多很多的粮食,并向天尊忏悔自己的过错,为首的军官还摸了摸小道士的头,说喜欢这个孩子。但被强行搬走的藏书,还有翻译官数次警告,这事情显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就这样相安无事一段日子,可也不见香客上山。原以为是道路崎岖不平,所以他们便再度修整好,再下山看看原来,是被屠城了法事做地,一众道士心惊胆战。眼下连香烛都没处去买了。
又过些时日,一群身穿灰布军装战士沿着路上山,他们请求德高望重老道士,可以收留他们伤员。大殿里静谧,只听得外面风吹动草丛的声音和远方传来的马蹄声渐渐接近,那是一片浮华,但也充满了希望与救赎之意。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欲则刚”成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对国家民族命运产生贪求或期待时,即使是最坚定的信仰也可能动摇。而那些守护着大殿的小人物,他们的心中是否也有这一份渴望?
月光全无,而漆黑中闪烁的是一种坚定与决绝。那年轻人们质疑师父:“这是去寻日本人的路,对不对?”老道士沉默,没有回答。他知道,无论如何选择,都将无法逃脱现实和责任。不顾一切地赶车疾驰飞奔,在道路两旁杂草逆摆的情景,让人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压力与挣扎。而当第二天早晨,他带着两个年轻弟子离开大殿的时候,他内心深处,也许有一丝对于未来的犹豫,一点对于过去错误选择的反思。
但即便如此,当他长跪三清像前时,那种愿意为理想而牺牲自己,最终还是胜过了一切私欲和个人情感。他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但他知道,这就是他的选择。当日本人找到了那个空荡的大殿时,他已经不在那里放下拂尘,而是在心里承受着所有痛苦与背叛。当那些忠诚到最后的人物们因为坚持信仰而遭受严刑拷打时,他们没有退后一步,因为他们誓要与这祖师大殿生死共存——这是关于生命意义、信仰力量以及人类永恒追求自由之旅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无欲则刚”成为了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一种超越个人的精神力量,以及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决断。这正如那句古语所言:“宁教我负君于刀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