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灵宝定观经:无为则无所不为,无欲则刚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修道之始,须先能舍事。外界诸事务,一律放下,不与心中有忤悍之念相杂。然后安坐静心,内观心之起伏动作。一旦觉知一念即起,必须立即除去所有干扰,以求心境安宁。
其次,即便是非的贪婪和着迷,也要彻底摒弃浮游的心思,让它们得到根绝。不论昼夜,都需勤勉地实践,这样每时每刻都不容许替代。此法虽非灭除所有的想法,但必须专注于消除那些动摇不安的心态。但在此过程中,照亮智慧并不能被完全抹杀,只是在某种程度上保持其存在。
然而,在凝聚空明的智慧时,却不能让它停留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不要依赖任何特定的方法,而让你的心永远处于稳定之中。这时候,对于凡人的心思,它会显得有些躁狂,其次更难以控制。当初学者试图息止自己的心思时,其困难重重,有时候甚至无法达到状态,就需要暂停再回来调整。去留之间不断争斗,全身百体都在流转不已。
经过长时间深入思考和精进,此法终于能够调和起来。在遇到暂时收效未果的情况,不应因此而废弃千年的修行历程。如果能稍微获得静默,那么这份静默可以随处应用,无论是在行走、站立、坐卧还是处理各种事务,以及面对喧嚣的地方,都能保持一种意志上的平和,与一切事情都好像没有主见一样。在喧嚣中保持无恶,在忙碌中保持无恼,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定境的状态。
如果你急切地想要束缚住自己的心,使其停止波动,又或者太过放任,不加以约束,这两种情况都是病态之一,当气机发散至极端狂乱,是这种状况的一个征兆。而且,如果你的心不再有动荡,也需要学会放手宽容,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适应各种变化,并自我调节。
既要制约又不被牵绊,同时也要允许自由却不失控。在喧闹之中做出善举,在繁忙的事情里做到毫无恼怒,这样的定境才是真实可靠的。不仅如此,还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纷扰没有影响你,便去追求更多的人生挑战;也不必因为生活中的嘈杂没有引起你烦恼,便强迫自己进入嘈杂的情境。将“空”的本质视作生命最终归宿,将“有”作为应对世间万象的一种姿态就好。而正如水镜般反映出周围形象一样,我们应当通过巧妙的手段来达到内定的状态。悟力的觉醒速度各异,但并不由人力所左右。你不可急于求成,让定性的力量寻找智慧那样急促,因为急速会损伤根本导致智慧丧失。一旦确定了不会为了寻找智慧而忘记了定性,那么这样的悟力就是真正纯净的悟力。而当这一份悟力未被运用的时候,它就像愚蠢一般,被误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个过程看作是增进我们的定性与悟力的双方共同发展,那么结果将是完美无瑕。但如果我们在沉浸其中考虑问题的时候,让一些妄念或邪念出现多次,那么这些妖魔鬼怪就会随着我们的意愿而出现。我曾见过天尊及其他仙人们,他们都是这些祥瑞现象的一部分。这唯一要求的是,要使你的意识超越一切覆盖,让它成为一个开放空间;同时,也不要让它建立在坚固的地基上,而应该是一个广阔开阔的地方。当旧有的习惯逐渐消逝,而新的习惯还未开始形成,你就会自然脱离尘世纠缠,最终实现自然成道。
得道高人的七大标志分别为:一者,当他们的心灵轻松而易于集中,突然明白世界众多幻影虚假;二者,他们身体疾病得到彻底治愈,身心轻松自若;三者,他们补回过去荒废年华,再度拥有健康年岁;四者,他们活上了数千岁,被称为仙人;五者,他们炼化身体成为精气,被誉为真人;六者,他们炼化精气成神,被称为神人;七者的最高境界,是他们融合成了道德层面的至圣至人。此等鉴证能力随着他们接近至理直指、高度理解的大师级别逐渐增强。当一个人修行到最后完成整个道德旅程,并且完全掌握了通晓万物奥秘之后,他便可以说已经圆满达到了他那独特道路上的终点。不过对于那些久经苦练但仍然无法稳固自身精神领域的人来说,或许只需少量提升便可抵达彼岸。但对于那些由于年龄衰老、品质低劣或色彩褪色的肉身,从而感到焦虑、恐慌的人来说,只待颜色尽褪,则如同空房子一般清晰可见。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我几乎已经成为了禅宗。”那么,对待修行路途中的小小挫折,他如何看待呢?他认为这是修行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尝试失败后重新开始循环。他说:“虽然我现在还没成功,但我知道正确方向,我只是慢了一步。”
洞玄灵宝传授给我们的是一种平衡与谦逊共存的哲学,它教导我们如何从日常琐事中学会寂静,从喧嚣中学会宁静,从欲望中学会克制,从行动中学会休止从想象中学会关怀,从知识中学会忘记,从感官学习爱护,用这套方法培养一种超越有限生命限制的大脑,为未来探索打开大门,最终达到那一步步向往已久的人生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