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传播与民族文化融合现象无为则有所在社会中的意义探究

我国古代宗教的核心在于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信仰,而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往往因宗教情感、利益纠纷而产生排斥。我国古代宗教中拥有众多神灵,统治者虽对外来宗教宽容,但这种宽容须不触犯传统“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佛教初传时遭受“不忠”、“不孝”指责,因其禁止在家祭祀祖先或官场祭孔,被清朝政府禁绝。然而,与一神教相比,多神教的排他性较小,只要基本信仰不冲突,便能并行,不直接冲突,即可寻求和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儒释道激烈争论中,僧人与士大夫反复解释后,使统治者相信佛为“弃小孝而行大孝”,具有特殊作用,因此获得合法地位。多神信仰国家倾向吸附型民族文化交流模式,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在历史上,我国接受了佛、伊斯兰等三大世界性宗教,并且接纳了如祆、摩尼犹太等中亚地区民族宗 教,这些都得到了礼遇。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在宗教上是“混血儿”。这种影响下的吸附型民族文化交流模式也体现在民族观念上。我国统治者希望将周边少数民族化华夏,将先进礼乐文明传播给落后的少数民族,但这不是强制输出,而是依靠边疆四夷自愿归心。这体现出一种文化“盆地”现象。我国古代长城,是农耕与游牧交界线,与西方历史相比,我国两种生产方式冲突也不少。但是,物质利益争夺才是根本原因。而每轮重大的冲突过后,都有一轮更高层次的融合发生。

这种吸附型模式使北方游牧部族常侵入中原,有时候还会驻扎建立地方王朝甚至中央王朝,可以说,我国扩张和人口增加不是征服结果,而是文化吸引所致。各民族之间存在利益矛盾,当尖锐时可能导致战争,但从整体看,短暂冲突下和平融合才常态,因为共同点远超过差异。当面对近现代西方帝国主义残酷侵略,无论如何中华民族没有分裂,这除了自身凝聚力外,没有因信仰离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