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
马蹄开篇展现了马的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自由自在。伯乐一出现,便将这匹天赋良好的动物束缚于苦难之中。庄子以生动的事实描述画面,让我们见证了一系列残酷的场景:“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 之以皁栈,马死者十二三矣;饥渴驰骤整齐前有橛饰后有鞭荚威压,而死者已过半矣。”这些伤痕累累的幸存者,只能在痛苦与折磨中度过失去尊严的余生。这一切仅因伯乐的一句“我善治马”。
人类自视为万物灵长,却常以万物为己用。即使是善于识马的伯乐,也不能适应它们天性的需求,而是借助暴力强行驯服,以“我善治”换取牠们生命的大部分代价,这何其冷酷!使得原本自由奔放的动物丧失了其本性,在鞭策与车轮之间苟延残喘。
庄子的批判仁义并非无端,它痛心于当世不公,并非空穴来风。韩愈感慨士人难遇知音,只有少数识得千里马的人,如同陶渊明所述,“窃钩者诛而窃国者为诸侯”,乱世中的知识分子梦想着和平安宁,但遭到误解和偏见。
庄子的理想社会是“至德之世”,一个没有纷争差别的地方,不但人与人亲善友好,而且人与动物共处如一。在这样的理想境界里,一切随顺自然,无需外物强加,无需精神束缚,即仁义礼乐皆可抛弃。思想没有约束,每个生物都能自由发展,没有欲望限制,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样纯净无碍。
面对混乱世界,我们追求和谐相处,但大多数被文明规范所驯服,他们忙着沾沾自喜或懊恼,不再追寻纯真的生活。当科学文明征服星球时,还会有人勇敢地踏上梦想路吗?法兰西思想家卢梭说:“野蛮人的恶不是他们知道什么是恶,而是不懂什么是善。”因此那些仁义礼乐,不过是一些尘世间的污垢,将阻止人们作恶的情感平静和对事物无知作为约束。而圣人的出现,用仁义礼来匡正天下,是为了安抚民心,使人民学会争夺利益。
岁月流转,我们的心灵寻觅故园,那片忘机而狎,与物相感以和平的地方,本就该是我精神故园,无须久等或苦寻。但只有历经沧桑,我们才能发现那份回家的热望。庄子的言谈便成为支撑那热望的一棵参天巨木,我愿守候在这条大道上,以清澈的心态期待那日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