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道教经典语录在社会中的哲理传承再探

周智虚:道教经典语录在社会中的哲理传承再探

【内容提要】: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参同契》作者传承的基本状况,对《参同契》的作者传承情况进行了一次探讨。本文将集中针对《参同契》下篇提出三个疑问,通过对疑问的考察,重新提出《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的可行性倾向。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 作者传承 《参同契》一书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在道教丹功上,与《悟真篇》合称“双壁”,一直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无不把《参同契》放在非常崇高的地位,后世的丹家都通过作注的方式对《参同契》进行过进一步的阐发。诸多派别的丹功对其有着和于自身派别的阐述。但是由于典籍中的文献材料很少,对参与编写此书的人物和过程还有很多未知之处。尤其是对于魏伯阳真人,以及徐从事、淳于叔通等人的身份背景,更是存在多种版本和不同的说法,都有各自独特的一面,但是只能有一种正确答案,我们希望我们的探讨能够越来越接近。

史料梳理

(1)彭晓注本

彭晓注本中引述了一个关于魏伯阳真人与徐从事、淳于叔通关系的情形,其中提到魏伯阳由徐从事所授,并由淳于叔通继受。这表明彭晓注本认为魏伯阳作为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创作者,其作品则可能是在他生活期间形成并流传开来的。

(2)阴长生注本

阴长生注本提供了一条另一条线索,即指出徐从事与魏伯阳以及淳于叔通之间存在联系,这也支持了之前提到的三人之间相互关联的情况。此外,还可以看出,是淳于叔通将这个系统化地加以完善,并使之流布到社会上去。

(3)容字号无名氏注本

无名氏注本则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声音,它认为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在一个更广泛的大师系统中发展起来,而不是单个人物间直接相互影响或授受。在这种框架下,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以完成整个工作。这意味着即便我们无法确定某些细节,但至少可以看到这些著作如何融入更大的文化和思想体系中。

《参同契》文本以外的材料(重要旁证)

(1)玄光说

曾慥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玄光先生的话,他认为徐从事拟天文而撰写第一篇,然后又由魏君续写第二篇,最终由淳于公补充第三篇。不过,这个观点并不具有确凿性,因为它没有提供具体历史上的证据来支撑这一观点。

(2)刘知古说

刘知古也有类似的见解,他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普遍相信修炼成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天文学知识,因此他们会尝试用天文学原则来解释一些修炼技巧。然而,这样的理解也缺乏足够强烈的事实依据,使得我们难以判断其准确性。

(3)葛洪说

葛洪虽然是一个非常著名且深受尊敬的人物,但他对于早期事件了解有限,而且他的记载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所以不能简单地接受他的陈述作为绝对的事实证明。他提到的许多细节,如三卷书目的组成等,也并非所有学者都认可,因此必须谨慎考虑这些信息是否值得信赖。

(4)陶弘景说

陶弘景所说的故事听起来像是后世编造的一个神话故事,而不是基于具体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形。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它就不足为信;如果是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性的描述,那么它可能蕴含着某些更深层次意义,但仍然需要更多独立证据才能确认其准确性。

其他材料也是这样,没有哪一种能成为最终判定其中事情态完全正确或错误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综合使用所有相关资料,并尽量减少偏见,从而得到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一般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不要只依靠任何一种来源,而应利用多方面信息做出全面的分析。

前人结论

汪启明先生经过详尽研究,在论文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各家之说除朱熹以为合著外,其余均以为合著。

早期三家注皆以魏伯阳、徐真人及淳于叔通有关。

彭、本、阴皆以为徐先著。

葛洪、刘知古等亦推崇此理论但需谨慎处理,因不可靠或引用的问题大增。

朱熹考订“会稽”为“郐国”影响极大,有现代学者如孟乃昌、萧汉明认可宋后的材料不可当证据,

最后汪先生还指出,《周易·參乘·參策》,因系齐鲁地区创作,不应被视为吴越地区产物。此番考证结果表明,《參乘·參策》的创立地点应位于齐鲁地域,而非吴越地方,此番发现颇具新意,同时也给予我方今代学者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我计划继续追踪相关文献记录,以获取更多关于这部神秘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揭开隐藏已久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真正背后的事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