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与道德经的由来简介在社会传承再考

文周智虚【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传承问题,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和前人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新的观点。文章将集中讨论《参同契》下篇中的三个疑问,并通过对这些疑问的考察,重新审视《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作者传承

在道教丹功领域,《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万古丹经王”,与《悟真篇》共同被誉为“双壁”。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都给予了它极高的地位。后世的丹家通过注释等方式,对其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但由于文献材料有限,对于《参同契》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其作者的身份和传承。

史料梳理

(1)彭晓注本

彭晓引《神仙传》,魏伯阳是一名会稽上虞人,他修行潜默,博通文词,最终得到了妙旨,并约定与徐从事合作撰写了三篇作品。这段历史显示出彭晓版本中魏伯阳作为首创者的人物形象。

(2)阴长生注本

阴长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徐从事看作是北海人,而不是青州,从事者授予淳于叔通后者的作品才真正完成。这个说法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如是否能准确确定魏伯阳、徐从事、淳于叔通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在书中的作用。

(3)容字号无名氏注本

无名氏版本中,则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线索,即凌阳子向崆峒山上的徐从事授命,然后由徐从事再向淳于君传递,这个过程中似乎缺少了魏伯阳这个人物。不过,这种说法也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它没有提供足够多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

除了以上所述,还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说法,如玄光说、刘知古说、葛洪说、陶弘景说以及张玄德说的,他们都提供了一些关于书籍创作背景和著录时间方面的情报,但这些信息并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框架。

前人的结论

汪启明先生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探究。他认为早期三家注记均认为这部书是合著体裁,而现代学者孟乃昌和萧汉明则认可朱熹对于“会稽”地望考订的一致意见。但即使如此,也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比如魏伯阳是否真的参与到这部书的创作中,以及他与其他两位主要贡献者的具体关系如何。此外,由于宋以后的材料不足以作为最重要证据,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入挖掘,以找到更接近真相的事实证明。

我的思考

基于上述史料梳理,我认为仅凭对“会稽”一地考证就断定魏真人的身份或者直接根据姓氏来判断淳于叔通的地理位置是不够充分的。我们需要更多跨越地域和时代界限的手段去追踪那些可能涉及此书创作的人物及其活动轨迹,从而重建一个更加完整且细致精确的事实网络。我希望我们的探讨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知识体系向更深层次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晰准确的地图,以便进一步理解这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图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