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读如何识别自己是否有仙缘从哪吒之魔童降世探索道教文化中的人物故事

连日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巨大成功和票房的爆炸性表现,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传统翻拍电影遭受批评的禁忌。与原著《哪吒闹海》的广为人知的情节相比,这部改编版“魔童哪吒”以其独特的想象力、精彩的视觉效果以及高频率的幽默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引发了一种思考:这部电影触动我们心灵的是什么?

无疑,这是一部深刻融入“道”文化氛围的影片——从施下“天劫咒”的元始天尊到沉迷酒醉的大仙太乙,从丹书黄纸上写下的“傀儡符”和“换命符”,再到解开乾坤圈的心法咒语,以及那句响亮而激励人的口号:“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元素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教味。

熟悉地教文化的人们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抗争命运的一种精神态度。这一思想在老子所著《老子西升经》、《抱朴子·内篇》、《悟真篇》及其他多个地教经典中被提及,其中就有四处提及。

电影中的小哪吒说:“去你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没有任何事情是注定好的,自己的命运要自己掌握——这是小哪吒给敖丙教授的地理智。敖丙和小哪吒同样来自混元珠,如阴阳两极,看似截然相反,却又互补对立,是不是很像老子的道家哲学?

这样的设定让人不难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其中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有我们认为公认的大善大美其实可能并非好事,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割裂分离,而是一体之两面。

影片中的敖丙代表着光明与正义,是“仙”,而小哪吒则代表着黑暗与邪恶,是“魔”。连至尊都亲自施下神罚来毁灭它。但故事开始时,在申公豹苦心经营下,小灵珠成功注入龙蛋,那个倒霉的小孩却成了真正的小魔王本尊。

这个孩子身上的每一点,都带着点点奇异。“山河社稷图”里,小他竟把关切他的师父太乙真人玩得晕头转向,然后烧得满地打滚。在拯救黎民过程中,他甚至直接把被抢先救下的女孩扔回给妖怪海夜叉。而那个温文尔雅、谦逊礼貌、懂事乖巧、尊敬师长体贴父亲的小哥哥,则如同集尽所有好孩子优点于一身,以白衣飘然出场惊艳全场。

然而正如《道德经》所启示,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固执的是非善恶绝对判定的认清,将会发现它们既不是绝对也并非割裂分离,而是一体之二面。因此,当敖丙成为陈塘关战役中的敌手时,他不得不做出背负龙族使命灭杀百姓的决定,但这一举措显露出他内在冲突,为何一个曾用生命保护百姓的小英魂现在要屠城呢?

最终,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身份选择与自主性的战斗。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过去,并勇敢选择做自己,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宿命,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决心重写了自己的未来。这或许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寻求理解和接纳彼此,无论是作为爱还是恨,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那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