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中国道教达到了外丹学说的顶峰,而社会上不少文人都写诗著文来赞颂外丹。然而,随着太宗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服丹而死的案例,人们开始意识到外丹的副作用。面对这一现实,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大力倡导内丹学说,以批驳外丹之弊,并开创了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人,是一位性情高洁、通经史且擅长文辞的人物。他虽然参加过进士试,但未被录取。在年轻时,他就有志于道教,便隐居于南阳的倚帝山,与同爱好者一起学习道术。后来,他进入嵩山学习,从体玄先生的潘师正那里学习上清经法,最终掌握了奥义和法术。
唐玄宗开元年间,吴筠离开嵩山,一次南游金陵,再次访道于茅山后便隐居在那儿。他还东游天台山,在剡地与越中名士常作诗酒之会,有所著诗歌,被誉为“躁东南”。玄宗闻其名,即遣使征召他入宫。吴筠在京城,每当朝会时,与文武官员并列就座,其言论虽有激烈之处,但表达国家忠心而得玄宗器重。
天宝年间,当李林甫、杨国忠辅政期间朝廷政纪日乱时,吴筠预测天下将发生大乱,上奏要求返归嵩山,但多次未被批准。最后玄宗下诏另建道院,让他住持传道。当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前夕,再次向玄宗请求允许回茅山,这一次得到同意。不久中原大乱,玄宗逃蜀,而江淮盗贼四起,因此吴筠又东游会稽,以诗歌生活较为平静。在荒乱岁月里,与李白等文学家往来。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吴筠在越中去世,其友邰冀元等商议谥号为“宗玄先生”。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玄纲论》、《神仙可学论》以及其他几卷,如《心目论》、《复淳化论》等,现在仍有一部《宗元先生文集》流传下来。这其中包含了他的内丹思想,也是神仙道教思想的一部分。
首先,他提出了“守静去躁”的重要原则。他认为人的精气神要保持宁静,不要让情欲造成躁动,因为情欲是导致役气劳损生气的根源。而只有恬淡无为,不悲不乐才能使元气畅和,这样才能达到超然物外境界,最终达到长生久视。此外,他强调修行需持久以恒,将起动的躁欲制止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泰然忘情的地步,使得修行者能够通往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