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创始人是谁药王孙思邈的古籍典藏盒子

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

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经常生病,为寻医看病,几乎化尽了家的收入和田产。

孙思邈七岁入学就读,由于聪明过人,每日能诵读千余字,在老师面前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十七、八岁时,他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对《老》、《庄》及百家之说也很感兴趣,也喜欢阅读佛教经典。他的一次偶遇洛州总管独孤信,让他深刻体会到自己见识的高超和家境贫寒,将来不会被重用。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孙思邈料定这是五十年前自己说过出现的“圣人”,于是便应诏来到长安。当时宰相魏征受命撰写前代史书,有关史料恐怕不准确,便多次请教孙思邈。由于他的智慧和经验,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释,使得魏征对他的尊敬更增加了一分。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孙思邈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并会通古今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门,其中包括诊疗、针灸、导引等内容,这部作品相当全面。他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医疗观点,还记载了具体治疗脚气病的方法,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这部著作中记载了复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这样的方法,这些都是当时众所周知但未曾系统整理的事实。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又下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即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孟浩然开始编写此书。在编写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名医别录》作了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这部著作完成后,被授予谏议大夫职,但孟浩然坚决辞谢。

显庆四月(公元659年)四月,《新本草》的图文并茂版本完成,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以八百四十四种药物作为基础。此事使孟浩然再次受到皇帝李白亲自召见,并授予承务郎职务,同时还赐给他良马和原鄱阳公主封地,因为孟浩然愿意回到山林继续修炼与研究,而不是留在宫中担任官职。在这段时间里,他继续精研医学与道教典籍,最终因为特殊情况返回华原五台山居住并修炼。

尽管如此,在特殊的情况下,他还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赵某患风湿性膝关节炎入朝无法跪地,就通过针灸治疗痊愈。而卢照 邻因怀才不遇且身患绝症不能赴任,也得益于他的治疗痊愈。此后卢照 邻拜师学习,与他共同研究推步、导引天文以及养生等事项,最终成为唐代非常著名的人物之一——仙宗十友之一。

最后,在咸亨六年的秋季,大旱不雨时期,当武则天求助于僧侣祷雨都无效,她只好召唤出隐居嵩山修道中的孟浩然回京行祷。当夜,大雨倾盆而下,此事成为了人们传颂久远的一个故事。但最终还是在开耀元年的冬天,由于自然原因逝去,在享寿一百零四岁之后离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