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道教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教宫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首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医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无私无欲,只讲奉献,不讲索取,不慕荣利。
一贫穷有志探求仙道
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在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父母为了耕织为业,养家糊口。由于身瘦力弱,小时常病,这种生活环境和体质,使得孙思邈自幼就开始了对疾病治疗的思考。
二名传朝野著书传世
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这一年,他应诏来到长安,与宰相魏征等人共同撰写前代史书。在编写《备急千金要方》中,他不仅对古人的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自己的医疗理论。他认为修炼之法必须结合自然规律,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天气和季节变化。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图文并茂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由于孙思邈参编有功,他受到了皇帝李白的召见,并授予谏议大夫职。此外,他还曾随着高宗出游,并结识了不少当朝名士,他们都非常尊敬他的学问和医术。
三事迹丰富留芳远
唐末武则天时期,大旱不雨,她下诏选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无效;无奈,只好召孙思邈入宫行祇。当夜大雨如注,人们都感激涌动。这些故事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神奇,为后世所歌颂。
四影响深远传承久远
至宋、明、清等时代,都有人根据他的作品进行整理出版,比如林亿修订《千金要方》,郭思删节《千金要方》为《千金宝要方》,杨胜贤木刻本传世等。而且,“五台山”也因他而闻名,被称作“药王山”,并建有一座纪念他的祠堂。此后的,“药王孙思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遗产一直流传至今,对后来的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