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今年64岁的我出生于苏州相城,在江南水乡长大,一直对船文化情有独钟。15岁的时候,我便开始跟随师父学习船模制作技艺,迄今已经积累了近50年的创作经验。
这些年来,我造船无数,件件栩栩如生。“许多以往的水乡风貌,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创作这些船模作品,就是希望通过它们去展现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大家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我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今,大运河这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正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为了用船模作品讲好运河故事,我再次“扬帆”出发。去年,我开始对“运河”系列的作品进行构思,并先后6次前往书店“取经”,为创作积累素材,还足足购买了30余本展现运河沿岸风光的书籍。
对于我来说,能够搜集到的参考资料越多,能做出来的船就会越逼真。“以往可以查阅资料特别少,很多还都是简笔画,现在信息发达,可以搜集到一些上了些年头的摄影作品,参考价值很高。”对我来说,创作船模一定要参考实物或真实的影像资料,这样才可以做到栩栩如生。我会为了创作一件作品,不远万里,对省外博物馆去寻找灵感,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再精准。
在我看来,最好的做船材料是血柏木,这种材料不易腐烂、密度高,加上颜色也更好看。但血柏木较为难以获得,而且不易打磨,一条船做下来,便要耗时一个月,而且造价高达万元。但为了保证船模品质,我仍然坚持使用这种材料。这份执着,也许正是苏作文化的一部分精髓之所在。在这位非遗传承人的手中,“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这项苏州市级非遗得以焕发出别样光彩。我制作仿真舟模型已累计受邀参加海内外展览20余次,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要传承好大运河文化,只要填饱肚子就够了每个月领到的退休工资只有1500元左右,但造一艘仿真舟却需花费上万元这样的拮据生活,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乐观地说:“文化是无价之宝,大运河是我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把它传承好、利用好。我只要有基本生活保障,有吃有喝就够了。”
家人的支持,也是支撑我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在书店寻找灵感,或是在网上搜集资料,或是在木材市场购买原料,那些帮忙我的亲人都让我感到温暖和鼓舞。而且,即使现在的小孙子乐乐还只是个孩子,他也愿意帮助爷爷敲缝涂油灰,让这个老匠人充满希望。他11岁,看起来还是小孩,但他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手工技术,比起过去,当初学技能时,他似乎更加专注和认真的样子,让人感到既惊喜又欣慰。
从此以后,无论将来的日子怎样变迁,只要还有生命,就让我们一起守护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雾港,将那些曾经流动过千军万马的大航线,用心刻画进每一块血柏木中,使得江南水乡永远活跃在人们的心中,以此作为我们家族最深厚的情感纽带与历史记忆之一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护这一段历史传奇,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这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就是我们的故土、大運河,以及它背后的每一艘仿真舟模型,它们共同编织成我们美丽丰富的地球版图。在这里,每一次划桨,每一次沉淀,都是一段时间、一段历史、一段故事,而每个人参与其中,都能成为这幅壮丽画卷中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