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活历程,如同一部丰富多彩的史诗,每个章节都蕴含着对道教文化的热爱和对传统知识的渴求。
1914年3月15日生于陕西省陇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幼读书后辍学随父经商。然而,他内心却始终充满了对于道家的向往。在22岁时,他决定放弃俗世之事,一心一意地投身于修行之中。
1938年秋,他来到西安八仙宫,在那里他学习到了赵理忠高功主教的一些秘密法门,并参与了磨头等实践活动。在完成每日两斗的磨粮任务之后,他与同伴们一起研究《易经》和阴阳术数,为人解惑答问。
1942年,他返回龙门洞,师从高功闫理孝学习全真高功秘法,还从傅高善处习得《皇经》的诵持之法。此外,他还请教了一些老修行及中医名师,对中医医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周围的人排忧解难,被人们称颂。
1950年后,王嗣琳在楼观台寡欲澄心,自励苦节。他不仅精通丹经、子书,还熟悉《群仙要语》和《龙门心法》,成为一位既懂得道教斋醮又擅长针灸风水学的人物。他与曹家湾村阴阳先生曹公结为良朋至友,他们互勉互励、互敬互学,一直保持着十几年的友谊。
1978年宗教政策开放后,王嗣琳回到龙门洞任知客,与众道友共同维护香火。他认真整饰殿堂,以严明香火;认真趣养元初,以积累功行之德。1981年至1985年期间,他先后主持多次开光仪式以及经忏活动,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安宁,也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道教文化的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的春天,由于身体原因他决定隐居在千阳县青崖洞,但仍然继续施茶舍药,与乡里民众交好。同一年他还参与筹备陕西省道教协会工作,并在八仙宫主持祈福庆祥大斋胜会,这场盛大活动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誉。
最后,在1986年的仲夏时分,当四大疾病即将缠身时,王嗣琳选择羽化登真归去,而不是让弟子照顾自己。这背后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让他的弟子们永远铭记。在生命旅途上,无论是作为一个老师还是朋友、导师或是精神领袖,都留下了一片片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