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王嗣琳道长的足迹遍布陕西省各地,他的修为和贡献深受人们赞誉。王嗣琳,俗名王碎五,以得一子为号,其人品德高尚,幼年便展现出超凡脱俗的一面。在经历了商业世界的浮华之后,他选择放下世俗之物,投身于道家的修行之中。
在龙门洞道院,他遇到了他的师父冯高德,并从他那里接受了法命“嗣琳”。随后,王嗣琳继续学习各种神秘知识,如阴阳术数、易经以及奇门遁甲等。他不仅精通这些领域,而且还自学成才,在中医方面有着非凡的造诣,被乡里的人们尊敬和称颂。
1950年以后,王嗣琳回到家乡楼观台,不断研究丹经、子书以及《群仙要语》和《龙门心法》。他以严谨的态度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并且与曹家湾村中的阴阳先生曹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不断互勉互励。
1978年宗教政策开放后,王嗣琳返回龙门洞道院担任知客,与弟子们共同维护香火。1981年,他主持了多次重要仪式,如楼观说经台神像开光和华山玉泉院神像开光。此外,他还参与并主持了一系列斋醮活动,为当地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3年至1986年的几年间,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但王嗣琳仍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主持过多次斋醮胜会,并敦促其他寺庙举办经忏,以此来提升整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缺乏教材的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他的作品也被整理出版,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最终,在农历九月十一日七时,由于劳累过度而羽化登真,一生致力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的人士——王嗣琳道长离开我们。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无尽的话题,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期待,让我们继续追寻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的人们所坚守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