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地间难道不也是那样的橐龠吗你知道道祖为何用风箱比喻道吗_青龙洞天然道观

在《道德经》中,有一段著名的比喻,源自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常解作:天地运行的大道如同风箱。空而不衰,鼓之益多。笔者在读此章时常想:自然界和人造物中何其多能象征大道,而道祖为何选用“风箱”?这问题虽似无稽,有说道祖随意取事物做比,但细究其意,或许应更准确表述为:“在道祖语境与思考模式下,是如何构建橐龠与道关联性的?”答案需从橐龠本身探。

把橐龠称为风箱,不妥,更恰当翻译应是鼓风吹火器或直接理解为人工鼓风机。机制简单,由进口吸入外空气,再由压缩使其集中喷出,以增强火势。这“橐”、“龇”原本两不同事物,“橐”,动物皮制成的风袋;“龇”,指连接于“橐”的输风管。在先秦时期,铁冶文明兴起,高温需求迫切,而木柴难以满足。此前商周青铜器发展已久,但软性不足,在铁液化、锻造方面有极大帮助。

道祖提及 橐龠非推崇冶炼兵器作用,而是它能熔化固态铁矿变液态再塑形成新形态——物理变化中的关键词即“化”。回顾于 道教思想体系,与万物皆生于道相比较,可见 橐龠运用玄妙。在描述天地万物皆生于未知不可名的事物但含有自身属性时,万物间自我相生,如植物、动物、人,这个过程被命名为"化"。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即虽然修行看似玄之又玄,对社会生活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其中包括对我们面临种种困难和问题的信条。同样立足一个"化"字来解读,当人们遇到困难,他们往往因为承载过重却找不到释放途径导致身体崩溃。这是没有把"化"概念理解透彻结果。

讲求心念纯真可金可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当正心正念,就能解决一切磨难;当一念邪,则迎来阻碍。在修行路上,我们就是自己的心灵奥秘的象征,全凭自己决定是否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变成一种新的生命状态。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