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山县大乘镇岩门村,隐蔽于深山之中,有一处名为骑龙埂的小地名。这座埂上,风景如画,一条柏油山路盘旋而上,将岩门与大乘镇连接起来。两侧散布着民居,而在山腰上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大宅院,这就是著称的龙氏庄园。
龙氏庄园坐西南向东北,紧邻道路,背靠骑龙埂。整体依山势层层升起,其视野开阔、群山环抱、梯田簇拥,使人感受其气度不凡。此地由外部的寨墙和内部庭院组成,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以三进相连,其前后落差近8米共有房舍53间宽敞明亮。
庄园的寨墙由条石修成基础,上有夯土垛墙及枪眼,为避风雨坚如城垣,将宅院环抱其中。而在宅院最后方左右各有一座碉楼,每个高度超过10米,是拱卫西东的一道防线。不过左边一座已经倒塌了。
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整个庄园轴线明确、方正舒展、院落重重,再现出典型的大宅风范。在空间布局上,从进大门开始,房屋逐级升高;天井、门厅庭院依地势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八字朝门两侧厢房设计巧妙,每个角落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第一进是过厅,一跨过十一级台阶才到第二进过厅;厢房底楼曾是长工住所或杂屋间,上楼则是私塾教室。第二进天井中央设有过廊,将天井划分为两个更小巧的天井,为空间变化创造更多可能性。第三进则是后院,最宽敞的是堂屋供奉先祖。
据传记载,由于“皇恩”字样木匾失传,以及其他历史信息遗失,我们试图寻找建造年代等蛛丝马迹,但答案仍未得知。关于建造年代,有几种说法,其中最可信的是清嘉庆二十二年到道光四年之间(1817 -1824),此时期正值乾隆帝统治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洪流中,当时许多客家人入蜀,如同龙展成携妻子带子一起来到了荣昌,然后又迁至屏山岩门木槐溪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场所——今日之“锦投屋基”,即今天我们所说的“龙氏山庄”。
乱世出英才,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如此,还发生了一次复扩建,这也许是在某位风水先生建议下进行的一次重大改动。此外,还有一说法指出,在一次偶然发现乌金煤块之后,他们开始经商走水路做生意,从而积累了财富。这一切,或许只是故事中的一个转折点,却让这个家族变得更加显赫,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当年家庭成员们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怀,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愿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