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风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谓古代无名的君主。下知有之者,是指下层知道上面有人,而不臣服于他,保持了质朴的本真。
其次,亲之誉之。其德可见,其恩惠可称,所以亲近的人都赞誉它。其次畏之。设立法律以治理他们。
其次侮之。禁止多余的命令,让人烦恼,不可以诚实相待,所以欺骗和侮辱他们。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这里,“君”对“下”缺乏信任,“下”也会回应以不信任,因此欺骗了君主。这就像兔子和狐狸玩游戏一样,他们互相观察,却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心思。
犹兮其贵言。大道上的君王被人们说得非常尊敬,就好像珍宝一样珍视,但又担心失去自然规律,这是因为过分追求言语而忽略了大道本身的自然规律。
功成事遂,谓天下太平也。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我是顺应自然法则的一部分,不知道这些都是由上面的德行所致,而且人们把这归咎于自己的自发行为而非意识到这是由领导人的善举所引导的结果。
俗薄第十八 大道废,无仁义。大道当年盛行时,每个家庭都有孝顺的儿子,每个户籍都有忠诚守信用的人,但那时候仁义并未显现出来。大道废除后,没有用处,只剩恶逆起来,那些仁义就能传承下去。而且那些聪明才智的大人物贬低德行却高估言辞,以文采取代品质,这样做出的伪装和诡计充斥着社会。而六亲之间关系不睦,还要依靠孝慈来维系;国家混乱政令不明,上下的意见相左,那些邪僻争权的人物就会出现,并需要忠臣来纠正他们。此话说明,在一个看似太平盛世中,即使没有仁心,也不会感到满足;人人都不欲望,对廉洁持怀疑态度;每个人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在乎是否合适,都自以为清白。这就是在大道盛行的时候,一切仁义消失了,如同日光最强烈的时候星星消失了一样,全世界失去了光芒。
还淳第十九 绝圣绝智制作反初守元。大禅师垂象(即预示),仓颉作书(即创造文字)都不如三皇(即古代三位帝王)结绳记事更为简洁。不懂得放弃智慧与知识,而是返回无为状态,这样民众得到百倍利益。在农业方面勤劳工作公私分明。在绝灭仁义、断绝孝慈之后,又恢复了孝慈,因为这种文化更加深厚、纯粹。在抛弃巧术与利益之后,我们能够避免诈骗和欺凌,从而使盗贼无法存在。如果我们能够培养一种公正普遍的情感,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变得公正无私。此三者,便是在最高尚的事物中所弃绝掉的一些东西,用来教化民众,使他们能够了解并接受这些教训。当看到素净抱持朴素生活方式时,我们应该跟随他的榜样,并保护这个简单真挚的地方价值观,以此作为我们的法则。当我们减少私欲,当我们满足于手头拥有的东西时,我们才能达到内心宁静与外界平衡。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哲学:通过学习经典,可以让人理解宇宙间一切万物都是统一体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孤立存在独立运行的单独实体或个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同意这一点,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道路。一旦你开始走向这样的道路,你将发现自己从未如此接近于宇宙真理。你将发现自己已经踏上了通往永恒真理的小路,它超越时间与空间,与宇宙根本相关联。如果你愿意,我可以继续解释更多关于这一主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