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实则是深植于农耕的根基。居住在偏远山区的客家人,以农业为生,土地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在这里,他们将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其中旱地又细分为坝和畬。坝指的是那些靠近河流但无法灌溉的地方,只能种植耐旱作物如甘薯、芋头和花生;而畬,则是位于山坡上的干燥带状土地,不适宜种植水稻。
几百年来,这些土地见证了无数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对客家人的赞美与感慨。然而,客家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甚至只能租用别人的水田作为自己的耕地。在解放前,如果能够拥有自己的水田,那就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种植稻米,一顿热饭,比吃杂粮要好得多,因此“五石种田”成为了一段著名的民间传说。
在河边地区的人们主要依靠坝地生产杂粮,而那些以“坝”命名的地方,如角口坝、黄沙坝等,也正是这样的地方。这里主要种植番薯、芋头和番豆。而对于那些在山坡上生活的人来说,其生产条件更为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用苦笑掩饰心中的辛酸。
这些艰苦卓绝的劳动,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是客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勤睦楼这座建筑,它们所展现出的门联“勤俭传家宝,睦和处世真”,正是在赞颂着这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勤劳节俭以及团结友爱精神。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并致敬客家的文化之由。
现在,在勤睦楼内,你可以亲眼目睹各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并且体验到那份浸润在每一个角落里的历史气息,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个来自乡村的小小民族:我们的祖先们用汗水铸就了今日,我们也应该珍惜这份遗产,将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