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彝文书法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综述探索各少数民族特色书法艺术的独特之处

彝文书法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近年来,随着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彝文书法展开了全新的研究与创作空间。

2023年4月7日至9日,在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暨“全国彷文书法展览”,不仅是推进彝文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重大活动。来自北京、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地汉、彝、苗、白、仡佬等各民族理论研究者和彷文书法创作者共提交文章33篇,作品196幅,为会议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人物气息。

会议围绕五个关键论题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关于彷文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二是探讨其称谓与概念定义;三是在历史发展上的考察;四是分析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五则关注其传承与发展应用。

在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宝贵见解。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指出,原始农业的产生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而文字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是因为它能够记录并传递人类知识和经验。在这个意义上,古老而又生动的地球语言,如苏美尔文字,它们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字母系统,而且促成了东方和西方拼音文字体系的演变。

另一些专家则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刘云副研究员认为古 彝 文 的造 字 与 用 字 法 与 汉 字 相似,即象形(图画刻符)、指事(直接表示意向)、会意(根据形状理解含义)以及假借(借用已有字表达新意)。然而,与汉字不同的是,古 彜 文 会意组合时,不一定由独立成分构成,有独体字相结合或部件之间组合的情况。此外,他们还谈到了形声字如何成为批量生产表意文字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但由于古 彜 文 主要沿袭象形及其他几种造字方法,因此至今仍较少见到这种类型的手写体。

王明贵教授则提出,将“韪書”作为彼族人网-网诞生于北京,并已经20年的初心未改,在浮躁网络时代留下净土,为彼族留下更多闪光文化。他认为以“韪書”称谓较为恰当,使得整个概念得到深化,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泛且包容性的框架中,以此来拓展它所代表的事实性专指,同时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手写体形式提供了一种囊括手段。这意味着通过使用这样的术语,我们可以将这门艺术从过去式转变为活态,从而使其持续存在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也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文化创新需求的一般趋势。

最后,由卢拉伙老师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 彌 文 书 法 具 有 对 立 统 一 美 的 特 征,这种对立统一美即通过笔触形成一种平衡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整体上的美丽。此外,还有麦吉木呷老师和阿牛木支教授他们主张在创作时应该结合结字结体布局间架等因素,以达到更加完善的手写效果,这也是 彌 文 书 法 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这些都决定了最终作品是否具有足够吸引人的视觉冲击力及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