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该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至今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共69(组)件为展品。近二个月来,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有不少家庭专程带着孩子观看,将其作品作为进行客家传统教育的教材。
12年前,2007年的冬季,刘沅声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示39件反映客家的圆雕作品,这些作品线条粗犷、风格质朴、人物造型生动,让人一目了然感受到泥土味和乡土味。一时之间,他成为了媒体争相报道的人物,并被著名雕塑大师潘鹤高度赞誉:“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为千秋万代留下”。
用泥塑记录渐远去的传统
我的初心就是想用泥土记录渐渐远去的传统风俗民情,为后人留下,为传承和弘扬我国古老而独特文化做点事。— 刘沅声
内心深处有着对客户传统文化深沉热爱。成名至今12年来,我一直怀抱着强烈使命感,用陶土和立体造型语言讲述我们的故事,从此留住乡愁呼唤乡土的情怀。
他的主要主题是以历史为背景绘制出一幅幅生动场景,如《北联红色故事》、《渡口之战》,通过这些巨大的铸铜雕塑,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那些英勇奋战过的人们,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艰辛与挑战。
除了公共艺术项目外,刘沅声还致力于教育方面。他曾为梅江区党建示范工程创作了大量反映廉洁文化美德的深浮雕,而这类工作不仅增强了人们对于廉洁价值观认同,还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促进社会公正与文明发展。此外,他还参与创建了许多纪念碑或纪念园,以确保我们的过去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能够继续激励我们追求更加完美无瑕的事业。
通过这些伟大的艺术杰作,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民族精彩纷呈的一面,也能感受到那份无形却又坚不可摧的情感——对于国家荣耀、民族未来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小小村庄之爱。这便是艺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让每一次欣赏成为一次回忆,让每一位游者的心灵得以触及真实世界中的温暖与希望。而这一切,无疑都是由那个普通但又非凡的人—刘沅的声音所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