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中国民居建筑特点在物品中展现

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紧密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细致研究。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并特邀了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他共展示了自2007年以来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陶质作品共69(组)件。展出期间,每天都有众多市民前来参观,有不少家庭带着孩子专程观看,这些作品被视为进行客家传统教育的教材。

12年前,2007年冬季,刘沅声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粗犷、质朴、生动的人物造型和独特题材赢得了媒体高度赞誉。他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留给千秋万代”。

通过泥塑记录渐远去的客家传统,“我的初心就是想用泥土记录渐渐远去的客家传统风俗民情,为后人留下记忆。” 刘沅声表示。他内心深处有着对古老文化深深的情感。成名至今,他仍然坚持使用陶土和立体造型语言讲述 客家的故事,以此留住乡愁并呼唤乡土情怀。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历史篇》、《耕读篇》、《童趣篇》、《家族篇》及《新风篇》,如反映南迁历史的大型浮雕《渡口之战》,以及揭示婚庆习俗的小巧浮雕《砻谷》等,都生动地记录了古老生活习俗和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德馨园》的10个大型铸铜雕塑,以及高2.3米的大型铸铜雕塑《送子过学堂》,都是向公共艺术领域拓展的一步,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这些巨大的金属结构既具纪实意义,又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当地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刘沅声继续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用自己的方式将尊重、诚信、孝顺等价值观融入到他的工作中,使得他的每一个项目都充满了温度与力量。此外,他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如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奖项等,更是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澳大利亚举办的一次特别演出,也成功吸引了一批海外游子的关注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