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儒释道的代表人物大医精诚也似大地之仁心深藏在他的医学之海中

南北朝至隋唐间,他以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著称。《备急千金要方》中,他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这是对医德的一次重要探讨,为后世习医者所共仰。他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一是精,即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疗技能;二是诚,即要求医者有高尚的人格修养,以感同身受的心去救人,不为名利所动。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了他的一生。在周宣帝时期,他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时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但他坚辞不就。他预言过五十年后将会有一位圣人出现,而太宗即位后,当孙思邈被召入京师时,他因容色甚少而受到赞赏。尽管多次被授予官职和爵位,但他都坚辞不受,最终得以归乡。

然而,《旧唐书》中的自相矛盾的记载引发了一场关于孙思邈真实年龄的争议。根据他的自述,在开皇辛酉岁出生,那意味着他在公元541年出生。但实际上,开皇年间只有辛丑年,没有辛酉年,这意味着孙思邈应该活到了141岁才去世。这使得人们对他的传奇性寿命以及其与历史事件之间关系产生了深刻怀疑。

此外,《旧唐书》还记录了孙思邈撰写多部著作,其中包括《老子》、《庄子》的注释,以及三卷的《福禄论》,以及其他几本单行本。此后的宋徽宗封他为“妙应真人”,并尊称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药王孙大真人”等尊号,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神秘和伟大。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