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对女人说无欲则刚,如同探寻“谢仙火”之谜,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坚韧与不屈。正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集古录》卷10记载的那般奇迹,说到岳州华容县玉真宫被天火烧毁,只剩一柱,柱上倒书“谢仙火”三字。民众不解,去问何仙姑,她回答说谢仙是雷部之鬼夫妇。这位女方士,被称为衡山何仙姑,是庆历中湖南衡山的一位女子,因绝粒轻身而闻名于世。
然而,“谢仙火”的神秘背后,却是一句简单的队名。在刘攽《中山诗话》和王得臣《麈史》等文献中,都提到这三个字是伐木者刻的名字,而沈括《梦溪笔谈》的记录更直接指出,“火”字代表的是队伍。嘉祐八年进士沈括撰写时,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
但即便如此,“谢仙火”的崇拜依然广泛流传,有许多文献都作了记载。赵康靖公《闻见录》中的记载,更详细地描述了这一信仰在湖湘地区的流行。而魏泰在元祐时期所著的《东轩笔录》,则讲述了一段关于永州何仙姑与桃食故事,这个故事让她拥有逆知人祸福的能力,并因此成为人们求助于休咎的地方。
张舜民和范致明等人的记载,则提供了更多关于“谢仙火”出现原因以及其后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如何将这个标志性文字从木材上摹刻到岳阳楼,以及它在一次大火之后幸存下来的事实。
此外,在唐宋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受尊崇的人物,无论是坤道、女丹家还是女巫,都会被称作“仙姑”。其中尤以姓氏为何者最为常见,如唐代有何仙姑,元代也有类似的存在。而曾慥在他的作品《劝道歌》中,也提到了左掌子撰写的一首证道歌,但是否与何仙姑相关并未明确说明。
总结来说,“谢仙火”的传说,不仅反映出一个时代对于超自然现象追求和信仰的心理状态,而且也展示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形象和她们神秘力量赋予意义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无欲则刚这样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一种男子对女性坚定不移态度,也隐含着一种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及其不可预测性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