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典籍浩如烟海,古时称“一切道经”或“道藏”,藏是宝藏的意思。据道经记载,道教经书收之于灵宝天宫,共计一万八千多卷,每类经教因时代背景不同、众生根性不同,随其劫数,应运而生,流传下土。
若不应在世间继续流传,上界高真则假借战乱兵火等原因将收回天宫。此后,历朝历代帝王都敕命编修过《道藏》,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道藏经过重新整修,订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以五千四百八十余卷见诸世间。
三洞是指三洞教主所说的经教:洞真部元始天尊、洞玄部灵宝天尊、洞神部道德天尊。四辅为辅助三洞的经教: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三洞四辅又称为“七部”。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
本文类,是指经教的原本真文;神符类,是指龙章凤篆之文,以及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是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灵图类,是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谱录类,是记录高真上圣应化事迹及功德名位的人物志书;戒律类,则是规戒科律书;威仪类,又涉及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方法论述的是修真养性与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而众术则包括外丹炉火、三行变化及术数等学问。
记传,则讲述的是神仙祖师们如何成就大业以及宫观志书中的奇闻趣事,而赞颂则是一种歌颂圣真的词章表达方式。而表奏,则是用来向上界呈报祈愿或感恩的一种正式文件。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般知识体系中,我们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无论是在研究深邃古籍还是实践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都有着前人留下的丰富资源去探索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