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父亲岳和,是一位具有浓厚道教感情的大善人,他那慷慨施舍、不追债讨租的品行,一种不信鬼神的人很难具备。他为自己儿子取名为“鹏举”,显然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是继承了道教的祥瑞崇拜,其“鹏”字也是源于道教的《南华真经》:“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再结合当时社会风气,我们就不难理解岳和的崇道举措。
岳飞生活于北南两宋之交的年代,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年仅三十九岁的他就被秦桧一伙奸侫所谋害。但他却用这短暂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岳飞精神”,这种精神的诞生与当时의道教思想有很大的关联。
早在唐代,道教祖师吕洞宾已将奉行忠、孝、义、慈作为修道成仙的条件,这些条件对岳飞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岳飞的一生特别重视情谊讲究正义,并且非常痛恨那些忘恩负义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以他的正义去感化别人。
岳飞对南宋妥协议和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坚决反对,在对金妥协议过程中,高宗心中最怕的是就是岳飞。因此,当被扣押在金议和使者王伦带回了金国允许议和消息后,加紧部署议和部署,同时命令驻防长江中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飞不得越出界分,以免引惹金人,但仍未遵从继续进行联结河朔活动,为北伐准备。
随着时间推移,“天性至孝”的母亲姚氏去世后,深爱她的儿子依旧无法释怀,不但亲自料理丧事,还亲手埋葬母亲并守灵,每日号恸如初。此刻,他的心绪波动间,也似乎能听到那份远方传来的母亲声音——她曾鼓励他报效国家,而今,却又希望他能够安静下来,将这份忠诚与孝顺展现给世界。这是一段故事,它穿越千年的历史,与我们分享着一种关于忠诚与牺牲,无声却又响彻云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