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名人列表中的净明宗师黄元吉仿佛是历史的化身带领着我们走进那个充满智慧与艺术的元代

黄元吉(1271-1355),元代著名的道教净明宗师,以字希文,同谱温陵处士黄天麟讳权公为同辈。在净明宗的传承线上,他被称为净明嗣教、旌阳三传。出身于豫章丰城(今江西)望族,自十二岁便在西山玉隆万寿宫深造,与清逸堂朱尊师共事,继而又接受王月航和刘玉器的指导。黄元吉对刘玉器如父般尊敬,当刘玉器临终前嘱咐其继承道统,他便在西山选址建立了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授予后人。

至治三年(1323年),黄元吉访问京师,在那里他赢得了公卿士大夫们的赞誉。泰定元年(1324年),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推荐他给元廷,并称赞他的才华。尽管如此,黄元吉未能即刻获得提拔,因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挽留他在崇真万寿宫继续修行。一年之后,他就在京师去世。他遗嘱火化并携带遗剑返回西山,由徐异继承其职位成为第三代传人。

整个人生的目标是阐扬刘玉学说,对净明忠孝思想进行发挥和阐释。他认为“只要除去欲念,便是净;就里除去之念,外而便无不好的行检”,强调内外兼修以达到真正的清洁与启迪。他还撰写了《中黄先生问答》,收入《净明忠孝全书》卷六。这部作品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实践来实现“能净、能明、能忠、能孝”的四种境界,最终达到内心纯粹与智慧光芒。

对于所谓“真人”,他解释道:“非谓吐纳休粮辟谷而成真,只是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明理复性。”这意味着真正的人,不仅要有身体上的清洁,还要有精神上的纯洁,这样才能配得上自然法则,无愧于人类身份。此外,他也强调因果报应,“作善降百祥作恶降百殃”,指出积极做好事会带来福祉,而做坏事将招致灾难。

为了纪念刘玉生平言行和学术贡献,黄元吉编辑了《玉真先生语录》(分内集、中集、别集)三卷,同时参与编纂并由徐异校正的《净明忠孝全书》,这本书成为了净明道的一部基本经典,它记录并推广了这一重要思想体系,为后世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心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