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道士中,以独特的入世观点著书立说,警戒世人的只有李筌 一人而己。李筌由仕入道,坎坷异常,体世深刻,洞察时事,思辩敏锐,其思想体系以“虚静至神”的天道观为核心。著书立说,立意新 ,措辞奇,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以人定胜天的天道观著称于世,为后来的中唐柳宗元、刘禹锡天论观开启先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
一 嵩山岩洞得《阴符》 骊山老母说玄义 李筌,是陇西(今甘肃)人,大约生活于唐玄宗、肃宗时代。他曾任荆南节度判官、邓州刺史,然后转为郎中。在他的晚年,他居住在中岳少室山,那里他好神仙之际 道常游历名山,并广泛采纳方术。一日,在嵩山虎口岩,他得到了《皇帝阴符经》,这是一本非常古老和珍贵的书,上面写着:“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由于这本书年代久远已经糜烂,所以李筌亲自抄写下来,并读了数千遍,但始终不解其中深奥的义理。
后来,在一次西游途中的旅行中,他在骊山下遇到了一位奇怪老母。她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有着褴褛衣服的手扶拐杖,她与一般老妇不同。当时,她坐在路旁看着余火燃烧着一棵树,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这些话让李筌十分惊异,因为这些话正是《皇帝阴符经》中的句子。他问她这是从哪里得来的,以及如何解释这些话。老母回应说她接受此经己已三元六周 甲子了,而他所得到这本书的是什么时候和地点。然后,她给了他一个丹砂做成的小符,让他挂在拐杖的一端,这个符能够保护他免受危险。
随后,一位神秘人物向他讲述了《阴符经》的含义。这部经典分为三部分:第一百字演说道,对外界事物进行反思;第二百字演法,对内心修炼进行指导;第三百字演术,对外部世界进行控制。这三部分都要求修炼者达到一种内心与外界完全统一的心境状态。
最后,当时期的人们对他的才能赞誉有声,但是因为奸相李林甫排挤,使得他的名字并不显赫,最终只能隐退到名山访道去了。但即使如此,他留下的作品依然影响深远,如《黄帝 阴符经疏》、《太白阴经》等,这些作品都是表现他的哲学思想体系。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出世行为还是入世说的议论方面,都展现出了李筌超凡脱俗的大智大勇。而他的这种卓越透过时间考验,被后代尊称为“达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