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406~477),南朝宋时期著名道士,早期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人,是陆凯之后裔。少宗儒学,博通坟籍,旁究象纬。此外,他对道术也颇有研究。随着年长,他更倾向于方外游历,甚至遗弃妻子,以至于入山修道。在他的生活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对于搜求道书和寻访仙踪充满热情。他曾在许多名山大川巡游,使得他的声名远播。
宋文帝刘义隆非常钦佩他的道风,因此将其召入内宫,并请他讲理说法。当时太后王氏对黄老之术十分信仰,对陆修静甚为尊敬,即使给予母后的礼节对待他。
然而,由于避免当时的乱世,他不得不南下居住。在大明五年(461年),陆修静来到庐山,在东瀑布岩下营造了一座精美的庙宇,这里成为了他隐居和修行的地方。
宋明帝即位后,对于弘扬道教感到很感兴趣,便在泰始三年(467年)召见了陆修静。在华林园延贤馆内,“先生鹿巾谒帝而升”,天子肃然增敬,同时自问其所知,以求宗极之秘密。陆修静详细阐述了玄门之奥妙,无一不是深邃且正确,让天子心悦诚服。
随后,明帝决定在北郊筑崇虚馆作为他的居所。在此期间,陆修静“大敞法门,大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这段时间是道教兴盛的一刻。
最后,在477年去世时,其灵柩被送回庐山安葬,并被追赠为丹元真人。这一点在宣和间得到了确认。此外,他最著作丰富的是孙游岳、李果等人的作品,而关于整顿改革方面,则是他提出的多项措施,为提升组织形式、斋醮仪式以及经典整理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