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语录精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魏晋士人淡泊名利的追求
在儒家眼中,仕途成就与奢华享受是君子之志,但道家的境界却不同。庄子便是这一点的代表,他对楚王使者说:“宁愿死而留骨肉于世,何必活着被人遗弃于尘土之中?”这种态度,即便是“泥中自在”,也是真正的道家风范。
到了魏晋时期,这种崇尚淡泊的精神变得尤为流行,那些士人们除了饮酒药剂,还空谈老庄,他们将这作为一种高雅的情操,甚至成为仕途中的标准。在这些士人当中,“竹林七贤”最为著名,他们虽然有才华,却也无法改变五胡乱华或阻止宗室之间的争斗,只能感叹、恐惧,最终只能逃到酒乡避难。尽管他们无奈,但他们官职上往往严重渎职,对国家和人民都造成了损害。
其中位列三公且曾任尚书令的是王戎,他因父亲去世获得赠金百万而声名鹊起。钟会评价他:“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然而,当他被征为侍中后,被南郡太守刘肇十丈细布所贿赂,而他虽未接受,但写信感谢刘肇,为司隶校尉刘毅开脱,这导致他失去了清议者的尊重。此后,他虽然身为宰相,却视天下大事如浮云,与时俱沉,无所作为。他把政务交给僚属自己则轻松外出游逛,有时还手持手巾插腰,不带随从。这让史料记载他“性简要,不治仪望,自遇甚薄,而产业过丰”。他的名字常常出现在俭啬一篇九条里,其中四条都是关于他的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多次关于他的吝啬行为,如私修园宅被免官、数万钱借给女儿未归还等情事,都显示了他的极端吝啬。而同样在那个时代,也有人认为王戎通过这种方式避祸于乱世,是一种明智之举。
然而,在那个奢侈浮华的社会背景下,即使有清廉之士,他们也难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只有少数像周镇、韩豫章这样的人能够保持纯洁和节制,比如周镇即使船破漏水也不接受外人的馈赠;韩豫章则拒绝友人的馈赠直到对方提及妇女没有裙衫穿才接受。这两位人物比起那些荒唐或浮华的名士更令人敬仰。
但即便如此,那些魏晋士人们仍然迷失了本心,在酒和药之后寻求超凡脱俗,同时又忙碌于品评富贵,从而陷入矛盾和痛苦,并永远无法真正超脱尘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