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欢,南朝齐的著名道教学者,其生卒年份不详。字景怡,一字玄平,是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从事农业工作。顾欢自幼好学,但家境贫困,没有条件上学。他就在乡村的一所学舍后墙壁上倾听师傅讲课,八岁时就能诵读《孝经》、《诗》、《论语》等经典书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专心致志于学习。在二十多岁时,他前往豫章雷次宗咨玄、儒诸义学习。此外,当他母亲去世后,他在墓地外面守丧达六七天,并隐居不仕。之后,在天台山聚集了一群弟子开设学校,接受他们的皈依,有时候有近百人受业。
当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期间,征召他担任扬州主簿,并派遣使者迎接他入宫。当他即位后,被称为“山谷臣”,上表献上了《老氏》(即《老子道德经义疏》)以及一本名为《治纲》的卷轴。不久,他辞去了荣禄的职务,说:“我个人的志向深邃,无意于荣华富贵,只愿享受清幽自得其乐,不需要任何物质上的安慰。”
他的解释和治理方法深受齐高帝赏识。在东归途中,被赐予尘尾和素琴。而在永明元年(483年),又被征召为太学博士,但并未就职。这段历史记载显示了顾欢晚年的生活方式,即服食而不与人交往,每日早出门,山间鸟儿会飞来取食。
据史书记载,顾欢前半生主要研究儒学,并撰写了《王弼易二系注》、《尚书百问》以及《毛诗集解叙义》等作品。而晚年则更侧重于黄老哲学的事宜,对阴阳五行也有深入研究,其许多术数技艺都颇具效果。
至于他的文化遗产方面,由陶弘景所述,在剡山地区,有孔璪曾将杨羲、许谧手写的上清经传给杜居士京产,将这些经书藏放在大墟住所,与顾欢及其他几位同仁共鉴赏筛选出真伪,其中凡有四到五卷真迹经典,加以整理编纂成《真迹经》,这部作品对后来的宗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顾欢提出的关于释迦牟尼佛法的问题,如对释、道两家的辩证,以及佛教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等问题,这些都体现出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斗争和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