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自古以来便是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据《史记》记载,西汉初期,东瓯王驺摇对神道信仰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后来的温州道教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温州的道教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三国时期、明清时期等多个历史阶段都曾经历过兴衰交替。
清末至民国初年,温州市区共有道观达85座,而永嘉、乐清、瑞安和平阳等地也各有一定的数量。此外,在公元2000年左右,由于众多洞天福地的发现和恢复,加上一些已失传久远的地方重建,被重新确认并登记,为848座。这一数字反映出温州地区对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
在南朝时期,有著名道士葛洪,他曾到永嘉的大箬岩以及平阳昆阳东山炼丹,并且还推动了当地道教文化的发展。在宋朝期间,又出现了一位名叫陶洪景的人物,他先后居住于永嘉大箬岩、青嶂山以及瑞安陶山,并著有《真诰》和《本草经集注》七卷,同时也对当地居民进行药物采集和医疗服务。
唐宋两朝,对于温州地区来说,是一个相对繁荣的时候,不仅宫洞林立,而且许多著名的 道士也纷纷辈出。据说,在这个地方,还被称作“洞天福地”,而具体数量则因人而异。
到了元朝,此时南北天师派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以符箓为主导的一种正一派。在这一时间段内,在温州主要存在茅盈之清微派、许逊真君之净明派、三奶派等不同的宗派。而到了明代以后,由金丹、大悲两种修行方式演变而来的是紫阳及龙门二大宗门,其中紫阳宗又分为全真及南北二宗,而龙门则以华山学脉见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老的地标,如华盖洞天、二仙斗、一百零八灵泉寺(此处应为双仙斗)均已不复存在,但同时也有新的地点被发现,如容成太玉洞天、新建的小方岩、中堂院、小白塔、大石庙、小石庙等,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深入挖掘和保护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