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书山有路勤为径:道教经典解密之旅,从天然道观的视角探索古籍智慧
在《玄门早晚功课经》序中,这段话被誉为修道人的圭臬,它阐述了读经典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和深思,我们才能唤醒迷失的心灵,找到修行的方向与方法。一旦有了方向,只要二六时中勤修不辍,与道合真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道教以三宝——金、玉、笈——作为学者修士的根本。这其中,经典的关键意义自应明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不像古时候那般难以接触到道教中的秘笈。但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及常年的观察,却发现许多人(包括笔者本人)并非没有阅读条件,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读这些经典,不知道如何将祖师爷的教化转变成自己的修行。
经典之所以能流传万世,并非因为其书本珍贵,而是因为它能在任何时代展现出教化作用和意义。如果我们仅仅阅读、背诵,却不知如何去实践,那么这般阅读又何用?
基于此,本文提出问题,即为什么提倡选择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一部经典进行坚持诵读?初学者该从何入手?对于那些对所有内容都感兴趣的人,该如何开始?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经典进行阅读。这是一个大而小的问题。大,因为每一部传承下来的经典,都凝聚着前代祖师智慧;小,因为只要有始有终地读下去,一定能够得到收获。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个体性,即便按照记载去学,也无法完全达到祖师境界。
建议初学的小白先从浅显直白的劝善经典入手,如“感应篇”“阴骘文”。再之后,在师父引导下,从“早晚功课经”开始,一点点深入了解更深层次内容。通过几年的历练和学习,你会对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适合哪些内容有所悟。此时,再根据想法和兴趣深入研读,或许能取得飞速进步。
要提醒的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唯守云开见月明,此亦持之以恒之理。在坚持参学和阅读基础上,更进一步,要学会把經為我所用。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用书中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修行。
然而,我们今日已有的长足进步,不应用今人的眼光批评古人的观点,而应辨证理解,比评判他们给出的结论,更需学习他们思考方式。在知其然基础上,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的是祖师面对具体事情时保持的心理状态与态度,是今天需要学习的事物。
在21世纪今日,我们应当以今天的情形来看待这个世界,对于历史上的某些事物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如果只按古人所说来做,那就容易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格格不入的问题与矛盾。这并不是说古人错了,而是应用的人不懂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此乃尽信了书,最终反倒如无書也。当面对宝藏却空手而回,不也痛哉乎?
先読書、讀進去、讀懂它、會用它,這才是我們真正把祖師的大智慧轉化為我們自己的道路。我們愿每一個追求真理與平衡的人都能借助經濟力量來見證自己的心靈真相,這樣我們終將領略到書山之路無處不可走,用這種辛勤學習來達成個人的精神提升與實際應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