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人间纷扰,随风逐梦 ——探索《庄子·马蹄》中的大道至简之美
张永祥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 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 之、渴 之、驰 之、骤 之、整 之、齐 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儿身上遍是伤痕,死者过半,只能在鞭子下和车套中苟延残喘。
这不仅源自伯乐的一句“我善治马”,而是人类对于自然界万物的征服与利用。我们常以万物为我而生,却忽视了它们的情感和需求。在这种强制性的训练下,不仅丧失了它们天生的自由,更失去了尊严。
庄子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提倡的是一种回归自然本性的生活方式,即“至德”或“至仁”的境界。在这样的理想社会里,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没有外部压力,没有道德规范的束缚。这是一种超越人类中心观念的思想,它鼓励人们去发现并尊重每一个生命体内所蕴含的人性光辉。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更多,却忘记了珍惜简单和纯粹。当我们的欲望膨胀到不可收拾时,我们就像那些被驯服的野兽一样,被迫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着的人类社会。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思考,并且选择回到那片“同域而居”的地方,那么也许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自由。
岁月如流水,将所有悲欢带向远方,也许只有在历经沧桑之后,我们的心底才会点燃回家的热望。而庄子的言谈,就像那棵参天巨木,是支撑这一热望的一部分,让我们怀着明澈的心守候在故园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