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中的智慧如同庚桑楚的隐匿之用藏于卫生之中

道德经十句经典名言中的智慧,如同庚桑楚隐匿于卫生之中。文章开篇,通过畏垒之民的评价与庚桑楚的问答揭示了这一篇的重点:“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庚桑楚在畏垒之地,与天地相生相息,使万物随性而生,随性而化。百姓表示感谢并想尊奉他为圣人,但庚桑楚认为至高境界应如大道,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受之却一无所知,运化起来了无痕迹。

像自己被察觉又传颂,不免招祸害,因此要保全生命和真性必须学会“藏”。这里的“藏”,即装作无用,以免遭遇祸害。在此处,“无用之用”的思想更加合理,不是让自己百无是处,也不是消极避祸,而是以更大智慧在保全基础上泽被万物。

清·刘凤苞说《庚桑楚》以老聃养生一线贯穿全文。南荣趎只是开头,引出了更详备论述。他是一位求道者,在三者(知、仁、义)中取舍,却不知这样的取舍正是他难以体道的原因。他过于执著于自己,无法忘身,他痛苦地告诉老聃:“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我安可逃此而可?”但由于他始终有所执著,一心一念驱除浮华的心回归虚静,这个念头本身也是干扰,又加上杂念,这些求道方法反害得他越来越不能进入道境。

于是老聃便据他的要求传授他“卫生之经”。这段对话很妙,在简短中暴露出南荣趎弱点——执著,又再现了老子的化导方法。宣颖认为老子的“卫生之经”其实和“至人”的境界并不分伯仲,但南荣趎却栽倒在区分两者高低牛角尖里,所以老子便从此处教与混沌。

苏轼说“藏”在人海中,而庄子却说藏在“无有”中。这里的“无有”,孕育万物,从中生出“有”和“无”,是道的机枢,被叫做天门。此处结合了庄子之前关于非存非亡论述,只不过是在一个新的角度下讲述相同理路。而对于读到杂篇的人来说已经不玄奥了。

庄子的精义就是不可求,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段里庄子否定了“我”,否定了“我”的存在,还打破了一切可能性的缘故,因为只有这样才没有任何痕迹可以追踪!你看那飞向羿的鸟雀,那被君王笼络住的贤人,就露出了他们痕迹,被抓住丢去了自由和真性。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总有一定的所求和所赖,这些东西既保证人的生存尊严,也筑就人的软弱,所以文末庄子提出不得已类圣人的道路,是希望我们忘却生死超脱喜怒,一切能自然动动,而动也不扰真性,这样才能真正地藏身深眇。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无私自利,用最大的智慧来处理事务,让世界变得更加平静和谐。但目前,我们似乎还远离这样的世界。在这面临着战争、贫穷、疾病等诸多挑战的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我们的欲望往往导致冲突与争斗,最终导致人类之间不断发生悲剧。在这个充满挑战且复杂的人类社会中,我们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幸福呢?

尧舜时代,他们举荐贤才造成恶果,即举贤相轧任知相盗,由此产生民相倾轧互相伤害。而后世继承着这种模式,将私利置于公益之上,以利禄作为奖励,使得人人争夺私利骨肉相残横行社会流毒千年之后必有人吃人的社会出现。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了什么样的目标会让我们放弃一切?为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会让我们牺牲亲情友情甚至生命?

历史证明,从尧舜开始,大乱源起于他们间,其末端将影响到后来的每一个人,每一次事件都是历史循环的一部分。在这个充满变数又令人迷惑的人类旅途上,我们如何能够找到正确方向去避免过去重复犯错,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了尚未明确。但唯一确定的是,只要人类依然追逐权力财富,那么冲突与悲剧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如果我们能停止追逐那些暂时带给我们的快乐或力量,而转向内省寻找真正内心的声音,那么或许某天,我们能够共同建立一个没有战争、贫穷疾病的地方,那里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健康快乐寿命长久的地球社区。不管怎样,如果今天每个人都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并鼓励周围的人也这么做,或许未来不会那么遥远。当所有这些小步骤汇聚成潮流时,它们可能会改变整个地球,为它带来新纪元——宁静、大爱、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持续进步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候,每个国家都会理解其他国家的问题并合作解决它们;商业活动将基于诚信原则进行;环境保护将成为全球共识;教育系统将培养出具有同情心、责任感及批判思维能力的人们——人们学习思考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记忆知识点。这样的未来虽然看似遥不可及,但如果现在就开始努力朝向它走去,它一定能成为现实。如果每个人都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兴趣或者需求,而更多关注团队共同目标,如果我们的政策制定过程考虑到了所有成员参与意见,并且公平公正执行的话,那么可以预见的是,我们的小小努力最终会积累成巨大的力量,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完美的地方——地球家园,以及其中居住者的福祉—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