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智慧魏晋士人的廉洁探索

在儒家看来,士君子应以富贵为标志,而道家则有所不同。庄子拒绝楚王的礼聘,以“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表明了他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之心。这种态度正是道家的风范。

到了魏晋时期,士人们空谈老庄,并将这种名士风度作为仕晋之道。其中,“竹林七贤”尤为知名,他们虽非神,但在五胡乱华和宗室之争面前只能悲叹、恐惧,最终放浪形骸逃往酒乡避难。虽然他们无奈,但他们官职总是不称职,误国误民。

“竹林七贤”中做官最多的是王戎,他曾位列三公,是尚书令。他最初因辞不受赠金百万而显名。但后来,他被征为侍中,却接受了十丈细布的贿款并写信感谢,为司隶校尉刘毅开脱。而他的清议被鄙视,他身为宰相却不重视天下大事,把政务委托给僚属自己轻行游逛。

《世说新语》记载俭啬九条,其中四条记述了王戎的事迹。他性好利,置园田水碓聚敛无已,使京城富甲一方。在荆州刺史任上私修园宅,被免官后赎回;他与夫人计算财产日夜不辍,又十分吝啬。他女儿婚嫁借钱数万未归还,只到还清才高兴;送侄女成婚只有一件单衣,再讨回。此等行为见证了他的极端吝啬。

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王戎避祸于乱世的“自晦”之举。东晋人戴逵评论:“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但无论如何不能以清廉视之,因为那个时代的士人很难保持清廉,那些由五种矿石调制而成的药物费用昂贵,不仅费时费力,更费钱财,而且来源可能并不纯洁。

即便如此混浊的世界里,也有人出污泥而不染,如周镇和韩豫章,他们都坚持行廉约,对朋友馈赠表示拒绝,只有在朋友提及让妻子没有裙衫穿时才接受,这样的故事让人心酸,却也令人敬仰。